当前位置: 句子迷文学网 > 唯美句子a>正文

贫困户脱贫典型事迹(脱贫户先进典型事迹)

  • 手动整理
  • 2023-04-06 04:25:02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7471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9分钟, 内容均可免费复制哦!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贫困户脱贫典型事迹(脱贫户先进典型事迹),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目录:

2022,他们正能量满格|追光的奋斗者

新华社上海12月26日电他,自幼患有渐冻症,全身仅有一根手指能活动,却为社会献上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张清晰标注无障碍设施的“电子地图”,为出行困难者提供方便。


她,热爱公益事业,总是留下逆行的身影,在抗疫援沪的车上完成的那场毕业答辩,是她交出的动人的青春答卷。


他,勤奋、上进,“优秀的外卖骑手”装不满他的梦想,他带领更多乡民脚踏实地的努力,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


命运的坎坷、前路的挑战、琐碎的日常,从来阻挡不了奋斗者的脚步,只会引领他们去翻越更高的山,看更美的风景。2022年年末,我们重温那些追光的瞬间,致敬奋斗者!


点击图片查看视频


唐旭:“冻”住的躯壳下,藏着温暖的灵魂


“我情愿不吃饭,也要把书读好,我身体已经不好了,但我要用脑子做一个有用的人。”这是“渐冻人”唐旭上小学时写下的一句话。


从一名重度残疾的农村孩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IT工程师,再到开发出“小蜜蜂无障碍”公益电子地图,唐旭始终砥砺前行,用一根手指改变人生,用自己的方式回馈社会。


2005年,江苏宿迁的一对夫妻,带着他们身患“渐冻症”的儿子唐旭来到上海求医求学。从2岁确诊“进行性肌肉萎缩症”至今,唐旭除了右手食指外,其他手指都完全使不上劲,胸部以下的部分毫无知觉。


靠轮椅出行的他,切身感受到了独自出行的困难。进地铁站找不到无障碍电梯,上厕所得找4层楼,想看演奏会却被一道短短的楼梯拦住……“无障碍设施这么难找,我是程序员,为什么不开发一个小程序帮助有困难的人?”唐旭说道。


他利用工作之余,和好友蔡碧琦一起,花费两年时间开发出“小蜜蜂无障碍”公益性小程序。在这个小程序里,地图上的各色标识代表不同类型的设施,包括无障碍卫生间、斜挂梯、母婴室、AED等。


“小蜜蜂无障碍”的用户不仅仅是残障人士,还有推婴儿车的父母、拉行李箱的旅客、行动不便的孕妇和老人等等,也就是一切在出行中会遇到困难的人们。


而这张“电子地图”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地图上的数据大多是由社会热心人士上传。“每个人都像是一只小蜜蜂,飞往城市的各个角落采集数据,把这些信息如蜂蜜般,奉献给需要它的每一个人。”唐旭说。


唐旭的下一个愿望是汇集更多人的力量,收集尽可能多的无障碍数据,让残障人士自由行走于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王若琦:总是在逆行,总是在“发光”


她参与过青岛山火扑救,她支援过上海抗疫,她的毕业答辩在支援上海途中的救援车上在线完成,她的愿望是“靠近光,成为光,慢慢散发光”。她便是热爱公益事业的青岛红十字搜救队志愿者、青岛市城阳区上马中心小学教师王若琦。


在2022年4月的青岛山火扑救期间。当时她是青岛红十字搜救队的实习生。恶劣的山林条件、危险的山火现场,王若琦和队友马不停蹄奋战在救援保障一线,输送物资、协调工作、拍摄资料……王若琦身体力行发挥着自己的“光热”。


在扑救山火的过程中,王若琦得知援助上海抗疫的任务。


“我虽然是青岛人,但上海是我的‘第二故乡’。得知任务后,我立马向队里报名。”王若琦说,2016年9月,正在成都文理学院上大二的王若琦从大学报名参军,入伍到武警上海总队,“新兵连就在浦东,也就是我这次抗疫援沪的目的地。”


援沪队伍4月23日出发,但这一天正好是王若琦的毕业答辩日。两件事王若琦都不能耽误。4月22日中午,王若琦向学校说明了情况,“我要为曾经挥洒汗水的地方尽一份力。”


“学院老师非常支持,给我安排了线上答辩,还专门选择我方便的时间。”王若琦说。4月23日中午,她随青岛红十字搜救队救援车辆行至江苏盐城响水服务区时,队长通知大家停车。为了不影响王若琦答辩,车上其他人员全部下车。王若琦在救援车上用手机进行了一个小时左右的答辩。答辩结束后,队伍又启程赶赴目的地。


在上海期间,王若琦负责病人转运后的终末消杀以及社区预防性消杀工作。“从早上七点半左右干到下午五六点,晚上会有临时任务,有时干到半夜才回去休息。”王若琦说。


“我是一名老师,也是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我热爱公益事业和教育事业,希望让更多孩子了解公益事业,沐浴大爱的阳光,散发自己的光和热。”王若琦说。


张硕:带着更多老乡就业 “小哥”也有“大力量”


紧盯电脑,盘点分析外卖平台上的各种数据,完善可以优化的环节,这是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22年“最美职工”张硕的日常工作一景。


在同事眼里,28岁的张硕勤奋、善于思考。4年时间里,他从一名普通的外卖骑手成长为黑龙江省鹤岗市南山区准时达代送物品服务店(鹤岗市美团外卖)城市经理,还带动了越来越多的家乡人投身这个领域,实现脱贫增收。


大学毕业后,张硕从事过多份工作。2018年他成为一名外卖骑手,每天平均送单五六十单,多的时候七八十单。善于观察的张硕很快发现,很多餐饮小店在外卖业务员帮助下,生意更好了,他萌生了转岗做外卖业务员的想法。从此,他每天骑着电动车拜访一家家门店,不仅为商户介绍外卖平台营销模式,还结合菜品价格、页面优化、商家补贴等给出专业建议,最多时他一人负责200多家商户的外卖业务。


这份职业带给张硕的不只是收入,他还收获了成就感。“一些人农闲时可干的事不多,我就想为什么不把他们聚到一起呢?”成为城市经理后,他主动与附近各乡镇政府以及村委会对接,动员剩余劳动力和贫困户农闲时来城里做骑手,提高他们的家庭收入。


截至目前,张硕的团队已经从3年前的40多人发展到了200多人。“我相信,只要脚踏实地努力,在哪里都能发光。”张硕说。


策划:陈知春、高洁、何莉


统筹:贾远琨、陶虹、王雅迪、潘红宇


记者:吴振东、李海伟、王凯、强勇


报道员:任雅薇


海报设计:穆问春


视频制作:曾学真


终审:于卫亚


编辑:陶虹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在“金灿灿”的日子里 讲述十八洞村一步越千年的动人故事

11月3日,刚参加完党的二十大,回到村里的施金通激动地向村民们分享自己的喜悦之情。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诗颖 王嫣 摄影 秦楼 湘西报道


“ 跟着总书记,中国人民有福气。跟着共产党,家家户户有福享。 ”11月3日,在这个属于十八洞村的“金灿灿”的日子,刚参加完党的二十大,回到村里的施金通激动地向村民们分享自己的喜悦之情。“我深刻感受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作为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施金通的感受更为深刻。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考察,面对围坐在一旁的父老乡亲,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重要论述。


一步越千年,从此,脱贫的春风从这个小小苗寨吹起,吹到了全中国。


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9年来,十八洞村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在“精准扶贫”重要理念的科学指引下,坚持扶志与扶智并举,推动由“输血”向“造血”转变,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以“修旧如旧”“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为理念,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如今的十八洞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的十八洞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1668元增长到了如今的23505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空白增长至380万元……现在的十八洞村,基础设施全面改善,村民收入显著提高,外出务工的村民们也纷纷返乡,做苗绣、办民宿、当导游、经营电商,幸福洋溢在十八洞村村民们的脸上。


十八洞村的改变,是脱贫攻坚壮美画卷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是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的生动缩影。


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如今,十八洞村又有了新的目标。


“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十八洞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接续奋斗,努力绘就新时代的山乡巨变。”施金通说,未来,十八洞村将始终坚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开展防返贫监测帮扶,努力消除脱贫后的各类风险,坚决守牢防返贫致贫底线。


现在的十八洞村,猕猴桃、山泉水、苗绣、旅游等产业蓬勃兴起,成为村民们的“致富不动产”。“未来,我们还要发展壮大油茶产业和竹产业,做强做优乡村旅游。”施金通介绍说,地球仓悬崖酒店投入运营,张刀大通道、当戎至319国道改扩建全面竣工通车,田园综合体、高名山十八溶洞、夯务栈道等项目正在加快施工,旅游配套建设逐步完善,“只等大家来十八洞看一看,玩一玩。”


在发展的路上,十八洞村始终不忘“红色”这个鲜明底色,坚持讲好脱贫感恩故事,建强新时代红色地标,推进十八洞村故事宣讲、场景打造、党课研发等系统工程开发,还要办好十八洞“11·3”吉客节、“十八洞党课比赛”“院坝红色故事会”等活动,“我们要鼓励群众讲述各自牢记嘱托艰苦奋斗、过上好日子的生动故事,让村民们真正享受到发展红利。”施金通说。


我在现场·我们都是追梦人丨在大山里记录人们的梦想


【编者按】


我们都是追梦人。


新闻记者的梦想,是用自己的笔和镜头记录这个伟大时代前进的步伐,记录普通人的追梦故事,从深山“空巢村”的复苏到山水林田的生态变迁,从罕见病少年的大学梦圆到神舟航天员的星辰大海......


“我在现场”栏目以“我们都是追梦人”为题,将新华社记者记录的追逐梦想的故事汇聚于此。这些故事讲述的是追梦人不停的脚步,是“中国梦”照进现实的新时代。


作为长期在基层采访的记者,我把每一次蹲点报道当作在基层种下一棵“树”。


10年前,我的梦想是在广西最贫困的地区用我的镜头记录百姓与贫困斗争,用我的图片故事在大山里种下一片“林”。


在这10年里,中国完成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10年,30万公里,50万张照片,我照片中的很多人圆梦了、幸福了,在乡村振兴的奋进路上又有了新的梦想。


走出大山的新起点


乌英苗寨坐落在桂黔交界的大山深处,共有145户700余人。其中104户属于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党鸠村,41户属于贵州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乡南岑村。在苗语中,乌英意为“美丽的新娘”。


作为家中长女,梁足英7岁就开始分担生活的重担,每天从早忙到晚。看到同龄的男孩子去学校上课,梁足英很羡慕。有时候,她会背着弟弟到教室外面,偷偷听课。


梁足英长大、出嫁、生儿育女,一晃30多年。


在这期间,山区女童教育逐步得到改善。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乌英苗寨和很多山寨一样,发生了巨大变化。梁足英和姐妹们走出大山的愿望变得愈发强烈。


2020年3月,当地政府部门在乌英苗寨开办“我教妈妈讲普通话”“双语双向”培训班。梁足英和妈妈一起走进夜校课堂,成为同班同学。


曾长期担任培训班老师的潘木枝是乌英苗寨走出的大学生。她说:“读书的梦想就像一颗种子,埋藏在妈妈们心里已经几十年了。她们白天干活已经很累了,晚上还坚持来上课。而且穿上新衣服,像过节一样。”


梁足英说:“我每天都早早出门干活,争取早点回家,然后洗澡、吃饭,等着上课的广播响起。”


为鼓励梁足英学习,丈夫卜胜昌不仅把晚上的家务活全包了,还特意给她买了新衣服。梁足英成为班上学习最勤奋的人,并被选为班长。


在培训班举办的500多个夜晚里,妇女们朝夕相处共同学习,彼此间建立了深厚的姐妹之情、同窗之谊。大家晚上一同上夜校学知识,白天一起种高粱、护果树、养田鲤,在脱贫致富路上撑起“半边天”。


从去年开始,梁足英和姐妹们出镜拍摄了50多个短视频,介绍乌英的风土人情,在社交媒体上广为传播。


2021年下半年,在柳州市妇联、结对帮扶的广东省廉江市以及柳州市爱心螺蛳粉企业的支持下,从未走出大苗山的梁足英和姐妹们,第一次到城市参观学习、第一次到海上游览。


从今年4月份起,梁足英每天都通过微信和电话,用流利的普通话和商家对接销售野菜事宜。这是她们走出大山的新起点。


从复苏到复活


位于大山深处的广西融安县东起乡崖脚村铜板屯,曾是典型的“空巢村”,一度只剩下6名老人留守,土地闲置荒废,田野荒草丛生。


为了不让故乡在人去村空中渐渐消失,在城市务工多年、54岁的龙革雄返乡创业,坚守10年。他和乡亲们一起将铜板屯从“空巢村”、贫困村,变成了游客纷至沓来的旅游示范村。


上世纪90年代,农村掀起城市务工潮,铜板屯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1992年,24岁的龙革雄带着妻子罗伟枝,结束“望天吃饭”的种地生活,选择到城里务工“大干一场”。


龙革雄与堂兄弟龙飞联、龙飞振等人用打工攒下的58万元作为注册资金,成立了“铜板高山果品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种植李子树及山野葡萄,发展特色观光旅游。


在艰难的发展中,合作社得到了乡亲们的支持,许多村民自发和龙革雄等人一起上山开路、开荒种树,一些常年在外打工的村民也陆续回来一起干。


在脱贫攻坚和生态乡村建设中,铜板屯先后得到政府扶持资金近千万元。进村道路、环村观光道路、滴灌工程、游客接待中心、饮水工程、旅游公厕、停车场等一批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村民自办的10多家农家乐开门迎客,铜板屯的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


铜板屯于2018年实现整体脱贫,龙革雄还被评为融安县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如今的铜板屯,春有百花开,夏尝瓜果甜,秋来枫叶黄,冬季腊肉香。曾经的“空巢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示范村,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寻觅乡愁。


悬崖上的梦


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西北部的七百弄、板升等乡镇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层峦叠嶂、山高路陡。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实地考察后,认为这里是“除了沙漠以外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弄勇小学就坐落在这片千山万弄之中。


位于大山间的山区小学,多是交通不便。10年前,许多学生的上学路,布满荆棘和艰险。


2012年,我第一次来到弄勇小学、弄雷小学采访时,校舍简陋,环境艰苦。孩子们住的是平房宿舍的“大通铺”,空间狭小。由于弄勇村是缺水地区,学校要在屋顶收集雨水,再通过塑料管引到水柜中供学生饮用。弄勇村只有一条水泥路,大部分学生要花一两个小时爬“天梯”、过悬崖,翻越大山才能抵达学校。


条条沟壑、重重高山阻碍了孩子们的上学路,也阻碍了教育发展的脚步。


10年来,当地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优先发展教育,先后实施义务教育“全面改薄”“双千计划”“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等,山区教育有了质的飞跃。


10年间,大山里的学校早已旧貌换新颜,温暖着少年成长岁月。弄勇村实现了屯屯通公路,并融入了大石山区的路网工程,孩子们上学之路越来越宽,过“天梯”、爬悬崖求学成为历史。


如今,大山里的孩子们不仅上学不再难,有的已经实现了走出大山、考上大学的梦想。


十年树木,百年育林。摄影报道也是如此。记录过程更需要耐心,记录变化更有纵深感。


“瑶山蹲点影像日记”、“复苏的空巢村”、“苗山脱贫影像志”、“可爱的乡村”……一篇篇图片报道犹如一棵棵根植于伟大时代沃土的大树,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策划:王建华、费茂华


统筹:周大庆、刘金海


记者:黄孝邦


编辑:张善臣、卢烨、蔡湘鑫、程婷婷


学习·榜YOUNG|费英英:孤残儿童的“一盏灯”,脱贫致富的“贴心人”

奋斗者,正青春!


在深圳这座造梦之城


不燃怎么YOUNG?!


这里有用创造力改变世界的科创大神


有用互联网 助力乡村振兴的政务专家


还有专利拿到手软的行业先锋……


他们的面孔够YOUNG


他们的灵魂够不一YOUNG


深圳榜YOUNG 2023系列全新启航


别眨眼!




“时代呼唤着我们,人民期待着我们,我是非常的荣幸作为见证者参与其中,有幸在自己的岗位上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近日,党的二十大代表费英英在“深网课·听党代表讲二十大”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网上公开课中,讲述了她在孤残儿童的护理岗位上、在脱贫攻坚的山村里,一位共产党员关于坚守的故事。


集“深圳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民政系统孺子牛奖、“全国先进工


20年前,这位刚毕业的浙江姑娘独自来到深圳,从此扎根。20年间,她帮助1500余名孤残儿童被爱心家庭收养,也在河源市龙川县洋田村,为这个“先进村”更加光明的未来出谋划策,她就是深圳市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儿童福利部副部长费英英。


从经济特区到粤西深山处的小村庄,从孤弃儿童护理员到贫困群众致富的领路人,无论角色怎样转换,费英英都初心如磐。


“英英妈妈”是最动听的语言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广深公路西乡段边的一座小院——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是费英英工作了20年的地方。2002年,费英英满怀憧憬带着热情来到深圳,成为了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的一名护理员。


“刚入职时,福利中心硬件、软件设施不太完善,工作条件比较艰苦。我主要负责护理弃婴,虽然我学过护理,但刚接触这些孩子时,我还是很担心自己能否把他们照顾好。”但现实远没有理想中那样美好。当时福利中心刚起步,各种硬件软件设施条件比较差,工作条件很是艰苦。


费英英在福利中心照顾孩子


更难的是,这些孩子大多数是被父母遗弃,是从车站、码头里捡来的,大多身患残疾,有的甚至染上了艾滋病和其他不治之症。和费英英一起入职福利中心的18名护理员,不到三个月都陆续离开了。但费英英还是选择留了下来,希望用自己的力量陪伴孩子成长,让他们感受温暖与爱。


费英英性格直爽,说话干脆利落。但一说到孩子们,她的眼神则变得格外温柔。


“英英妈妈”,孩子们最喜欢这样叫她,对她来说,这是世界上最甜蜜的称呼。“当时,我心里也在想,是否要继续坚持下去,正是这一声’妈妈’,让我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他们。”费英英说。


费英英耐心地跟福利中心的孩子说话


2003年的大年三十,外面烟花璀璨,万家团圆。而福利中心接收了一个被遗弃的患有脑瘫兔唇的早产儿,在寒冷的冬夜,这个可怜的孩子还生着很严重的病。“当时,他病的很严重,我就一直抱着他在治疗室打点滴。但是他最终还是没能熬过去,在凌晨两点钟的时候,他就在我的怀里静静地永远的睡着了。”


那晚在漆黑的楼道里,费英英为这个还没有满月、不知道自己是谁、从哪儿来的小生命大哭了一场。经过那晚,她更深地理解了自己工作的价值,能有机会陪伴这些可怜的孩子们成长,化作“一盏灯”温暖他们孤独的灵魂,是自己莫大的荣幸。


二十年来,费英英参与护理了1500多名孩子,800多名孩子通过寄养、收养回归了家庭,重新融入了社会。“现在这些孩子都成长的特别好,有的孩子考上了大学,虽然我们创造不了很多经济价值,但我觉得我们的付出是很有意义的。”见证孩子们成长的每一步,对费英英来说无比振奋。


将深圳大爱带到河源


在关心孤残儿童之外,费英英又投入到脱贫攻坚事业中。


2017年,费英英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在去基层宣讲的过程中,村民对脱贫的渴望、对致富的企盼带给她很大触动。她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意义。


2019年2月,深圳宝安区政府选派精准扶贫干部,费英英连夜向党组织递交了申请。“我是一名党员,也是党的十九大代表,我想到脱贫攻坚第一线,加入新一轮的扶贫队伍中去。”费英英说,5月5日,她马上来到了河源市龙川县龙母镇洋田村,担任驻区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


进洋田村这条路,费英英已经走了3年。哪家门口修了路、哪家盖了新房、地头种了什么庄稼……沿着小路往里去,村里发生的大小事,她都清楚。


费英英上门为洋田村的困难群众解决问题


初到洋田村,费英英就被语言不通的问题困扰着。费英英是浙江湖州姑娘,而洋田村说的是客家话,一开始,只能由村干部当“翻译”,陪着她深入群众开展工作。驻村的日子一天天过去,渐渐地,她可以听懂村民的问题,而村民遇到困难也愿意找她反映。


“我所在的这个杨田村一共有贫困户171个人,这171个人超过一半以上都是文盲,大半家里面都有重病和残疾。”为了帮助更多贫困户改善生活条件,她挨家挨户的敲贫困户门,去宣传对应的帮扶政策,同时了解群众的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再制定相应的扶贫措施。


“村里面修了两座小桥,还铺了6.7公里的村道,让这些老百姓出门的交通更加的便利。”除了修桥铺路,费英英还在洋田村因地制宜发产业,建了一个两层楼的鸡舍,通过就业、产业和政策指导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这个鸡舍一次可以养三万多只鸡,一年可以养四批,平均一年就可以有十多万只鸡,我们就是利用这些实打实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费英英在洋田村帮助管理村民养鸡产业


2020年,洋田村退出贫困村序列,洋田村从一个“落后村”转变为“先进村”,2020年贫困户纯收入接近1万元,村集体收入20万余元,在省、市、县扶贫开发成效考核中均获得“好”的等次。这3年脱贫攻坚路,费英英走得很踏实,“在大家的帮助下,我们这三年也是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的各项任务,让老百姓能够过上了幸福的这种生活,我们自己也蛮有成就感的”。


不忘初心发轫新征程


对曾经的费英英来说,深圳是一个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二十年过去,渐渐地她在深圳有了一群可爱的“孩子们”,也有了熟悉的工作圈和生活圈,深圳早已成为她的“第二故乡”。


费英英始终坚守在基层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以满腔热情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很多人眼中,费英英身上有太多光环。而她强调自己只是一个草根,从事的工作也只是万千职业中平凡的一种。“作为深圳的一份子,无论是帮助孤残儿童还是去脱贫攻坚一线,我觉得都是在践行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2017年,费英英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今年又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新时代与她的青春交叠,在她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问及两次连续当选党代表的变化,她坦言,现场聆听二十大报告,她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党的18大以来的十年是极不平凡的十年,这十年来我们是办好了一大批的大事和实事,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社会福利事业的一员,亲眼看到我们的孤残儿童、孤寡老人,在深圳这座温暖的城市当中得到越来越好的照顾,我感慨万千。我想这也是我们非凡十年的一个缩影。”


“从我2002年来到深圳,回首自己20年来的这段人生历程,我自己非常的珍惜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也感恩深圳这片热土。”在费英英眼中,深圳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既实现了她帮助更多人的梦想,也让很多人的梦想种子可以落地生根。


如今,作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市委宣讲团成员之一,同时也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费英英觉得这是一个新的起点,她给自己立下四个目标:首先,要认认真真地学习“二十大精神”。其次,当好“二十大精神”宣传员。“就像二十大报告里面说的那样,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好我们的中国形象。”第三,做好实践者,要把二十大的精神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当中去。第四,她想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为自己所代表的群体鼓与呼。


费英英正在洋田村的办公室埋头工作


当孤残儿童有需要,她像母亲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天;当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有向往,她又埋头苦干为他们播种新的希望。费英英总是到党和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映照初心、践行使命。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想我要到党和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费英英坚信,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就是不凡。


图片


栏目主编 | 赵偲容


采写 | 张铃佳


拍摄 | 孙钰胜 陈致远


剪辑 | 孙钰胜


海报 | 平安琪


审读 | 刘春生


二审 | 徐雅乔


三审 | 朱玉林


一封来自106户脱贫户的感恩信

【奋进新时代·展品背后的故事】


光明日报记者 李宏 光明日报通讯员 常淋


“在你们的帮扶下,咱们村村社社油路修到户,水管牵到屋,家家搞‘五改’,户户像别墅……”


步入“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地方展区重庆单元,看到奉节县平安乡106户脱贫户写的感恩信,平安乡村民颜道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自己一年多前和乡亲们谋划写感恩信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


2020年年底,老颜得知,平安乡通过脱贫达标验收,驻乡近4年的市政府办公厅扶贫工作队即将离开。他和其他脱贫户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要表达对扶贫干部的感激!大家商议一番后,都赞同用写信的形式来表达感恩之情。


“我住岩洞几十年,曾经穷得揭不开锅,要不是党的扶贫好政策和扶贫干部的贴心帮助,我们哪来这样好的生活。写感谢信首先要算我一个!”说话的是朱学兵。


今年57岁的朱学兵,2岁时母亲就去世了,和父亲一起住了25年山洞。1992年,在乡村干部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下,老朱从山洞搬出来,住上了简易平房。后来,老朱成了家,有了三个孩子。但妻子长期患病,日子过得非常艰难。


后来,在帮扶干部不间断帮助下,朱学兵家里养了四头猪、种植经济作物,一年收入有4万多元,住上了一楼一底的大瓦房,日子越过越好。在大家的鼓励下,三个孩子学习也更加努力了。


“我早就有这个打算,你看我这本感恩簿,详细记录了市县乡扶贫干部和好心人对我家的帮助,这个本子我将一直珍藏着,是为了真心感谢这些好人、好干部,也让我的孙子记住帮助过我们的人,做个感恩的人。”一旁的杨兴权掏出了自己的“宝贝”。


老杨为人勤劳朴实,因为家乡穷、家里发生了大变故,才成为贫困户。短短几年,老伴儿和儿子先后因病去世,患精神疾病的儿媳也离家出走,留下3个不满1岁、3岁、7岁的孙娃由他独自抚养。


老颜随手翻开感恩簿的一页,只见上面工整地记录着:2019年12月,龚处长、徐行长赠送春节慰问金300元、书包一个;工作队何队长、农行刘行长、文乡长送慰问金500元、珍珠米2袋、菜油1桶;2020年5月29日,收到奉节县乡坛子公司汪总捐赠的2000元和2套童装……看着老杨的这本感恩簿,乡村和扶贫干部们帮助自己建设养猪场解决扶贫贷款、协调工程拨付资金到位、打井抽水解决用水困难的一幕幕,也浮现在老颜眼前。


回到家,老颜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连夜把感恩信写好。106户脱贫户代表一一在感恩信上郑重地按上了自己鲜红的手印。这些年的生活变化历历在目,大家感慨万千!


这封5页、979个字的感恩信,记录下了这个温情时刻,更述说着平安乡这块曾经贫困落后的土地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帮助下,摆脱贫困,走向新生活的幸福故事。



【奋进新时代·展品背后的故事】


光明日报记者 李宏 光明日报通讯员 常淋


“在你们的帮扶下,咱们村村社社油路修到户,水管牵到屋,家家搞‘五改’,户户像别墅……”


步入“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地方展区重庆单元,看到奉节县平安乡106户脱贫户写的感恩信,平安乡村民颜道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自己一年多前和乡亲们谋划写感恩信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


2020年年底,老颜得知,平安乡通过脱贫达标验收,驻乡近4年的市政府办公厅扶贫工作队即将离开。他和其他脱贫户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要表达对扶贫干部的感激!大家商议一番后,都赞同用写信的形式来表达感恩之情。


“我住岩洞几十年,曾经穷得揭不开锅,要不是党的扶贫好政策和扶贫干部的贴心帮助,我们哪来这样好的生活。写感谢信首先要算我一个!”说话的是朱学兵。


今年57岁的朱学兵,2岁时母亲就去世了,和父亲一起住了25年山洞。1992年,在乡村干部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下,老朱从山洞搬出来,住上了简易平房。后来,老朱成了家,有了三个孩子。但妻子长期患病,日子过得非常艰难。


后来,在帮扶干部不间断帮助下,朱学兵家里养了四头猪、种植经济作物,一年收入有4万多元,住上了一楼一底的大瓦房,日子越过越好。在大家的鼓励下,三个孩子学习也更加努力了。


“我早就有这个打算,你看我这本感恩簿,详细记录了市县乡扶贫干部和好心人对我家的帮助,这个本子我将一直珍藏着,是为了真心感谢这些好人、好干部,也让我的孙子记住帮助过我们的人,做个感恩的人。”一旁的杨兴权掏出了自己的“宝贝”。


老杨为人勤劳朴实,因为家乡穷、家里发生了大变故,才成为贫困户。短短几年,老伴儿和儿子先后因病去世,患精神疾病的儿媳也离家出走,留下3个不满1岁、3岁、7岁的孙娃由他独自抚养。


老颜随手翻开感恩簿的一页,只见上面工整地记录着:2019年12月,龚处长、徐行长赠送春节慰问金300元、书包一个;工作队何队长、农行刘行长、文乡长送慰问金500元、珍珠米2袋、菜油1桶;2020年5月29日,收到奉节县乡坛子公司汪总捐赠的2000元和2套童装……看着老杨的这本感恩簿,乡村和扶贫干部们帮助自己建设养猪场解决扶贫贷款、协调工程拨付资金到位、打井抽水解决用水困难的一幕幕,也浮现在老颜眼前。


回到家,老颜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连夜把感恩信写好。106户脱贫户代表一一在感恩信上郑重地按上了自己鲜红的手印。这些年的生活变化历历在目,大家感慨万千!


这封5页、979个字的感恩信,记录下了这个温情时刻,更述说着平安乡这块曾经贫困落后的土地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帮助下,摆脱贫困,走向新生活的幸福故事。



:

贫困户脱贫事迹有什么(关于贫困户脱贫的事迹)

【本文标题和网址】贫困户脱贫典型事迹(脱贫户先进典型事迹) http://www.cqlxdl.com/news/101538.html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4月11日 星期二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