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句子迷文学网 > 唯美句子a>正文

后赤壁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后赤壁赋赏析及情感)

  • 手动整理
  • 2023-04-24 18:30:01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后赤壁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后赤壁赋赏析及情感),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6160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6分钟, 内容均可免费复制哦!


目录:

深解《后赤壁赋》:苏东坡的一场精神突围

《后赤壁赋》创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十月,是苏轼被贬黄州时的重要作品,可以作为了解苏轼在黄州时期心理状态的重要资料。此文与《前赤壁赋》为姊妹篇,两文的写作仅隔三月。




前赋中“苏轼把人生的解脱归之于理,从理性上论证物我皆可无尽,短暂的生命融入自然即可永恒”。那写于三月之后的此文又意欲何为呢?历代方家对这一问题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求索不已。明人袁宏道在《苏长公合作》中讲到“《前赤壁赋》为禅法道理所障……后赋平叙中有无限光景,至末一段,即子瞻亦不知其所以妙。”至于有何风光妙处,袁公未予明言。


那苏轼在他的文章中到底想要寄寓的是什么呢?《后赤壁赋》中,苏轼的情绪变化是不容忽视的。短短的文字中,苏轼围绕着“游”字向我们详细交代了“游前———游中———游后”的游览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苏轼的情感变化是极为微妙的。


游前,


至此,“游”已经基本完结,情感的变化也已梳理清晰了,但文章结尾苏轼又貌似多余地写了那段一鹤一道之事。大师的举手投足间皆有寓托,最后的一鹤一道更非多余。这一鹤一道不是苏轼随意瞥见,亦非胡思乱梦。它们本身既有深刻的文化意味,更有苏轼的独特寄托。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隐喻性,很多自然物象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鹤就是其中一例。


鹤,特别是“玄裳缟衣”丹顶鹤,在传统文化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它承载着闲适、清雅、长寿、吉祥等文化意义,常与神仙联系起来,又称为“仙鹤”。


而其后出现的道士在传统文化中的意义亦是不一而足,至少可以从炼丹服药、求道升仙的宗教之道和深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理之道两个层面理解。


苏轼笔下的孤鹤与道士为何于此出现,又具有什么样的含义呢?其实,细细地品读文章字句,我们会发现“子亦惊寤”四个字,其中意味非凡。梦中惊醒,苏轼又貌似多余地加了个“亦”字。


这显然有苏轼的双关之意:醒来的不止是苏轼的身,还有那颗蒙尘的澄明之心;他从船中夜梦中醒来,也从自己的执念和贪恋中醒来。


正如六祖慧能所讲:“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苏轼反反复复地在作品中表现这样的主题,不仅不能证明他的彻悟与解脱,反而印证了苏轼内心的执念与贪恋。这种贪恋既是指外在的仕途,又指内心的家国理想。我们不能苛求苏轼无法超脱的人格局限,这几乎是所有封建士人的命运悲剧。


具体到这篇《后赤壁赋》,苏轼真正恐而悲的,不只是赤壁的孟冬之景,还有在黄州感受到的庙堂之渺远、仕途之渺茫、贬居之困顿。在被贬谪的命运面前,与苏轼经历相同的迁客骚人们无不有着一种“求之不得,欲罢不能”的矛盾情绪。


面对高高在上的庙堂与君王、虎视眈眈的谗佞奸邪,苏轼只能让自己再豁达些,再坦然些。而此时苏轼笔下的孤鹤与道士的意义也就逐渐明确了:孤鹤身上承载的是与苏轼精神上有极高相似度的闲适、清雅、孤傲之意,契合的是苏轼人格独立,不欲与之同流合污的精神坚守;其后出现的道士不是求道升仙的宗教道士,而是有着勘破世间一切执迷的智慧。


这一鹤一道不是无缘无故而来,而是特地来让苏轼这个迷途羔羊“惊寤”:既然道生万物,那也必然是万物同宗,殊途同归。既然殊途同归,面对这贬谪的黄州山水,何不豁达、坦然?何不“顾而乐之”?人心不可欺,自己的心更难欺。既然“求之不得”之后总是“欲罢不能”,那些自我的忘情也就只是暂时的起效。


既然现实的路艰危困窘,苏轼就只能不断地为自己写下一篇篇类似于《定风波》《赤壁赋》的诗文。


正如鲁迅所说:“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苏轼虽然有着大多数封建士大夫对仕途执迷、纠结、放不下的毛病,但他毕竟个战士,是个执着、洒脱的战士。开解困顿的人生,对苏轼而言,是一场经久不绝的精神突围,《后赤壁赋》不过是其中的精彩一役。



赵孟頫《后赤壁赋》欣赏



























关注《书法密码》 号,您会有新的发现。


宋孝宗赵昚《后赤壁赋》高清附欣赏























乔仲常《后赤壁赋图》,诗画转译,苏东坡贬谪黄州,三咏赤壁

【楔子】

1079年8月27日,一人急匆匆冲进湖州府衙,告诉知州苏轼,他受南京幕官、苏轼之弟苏辙所派,驸马都尉王诜[shēn]送来消息,宋神宗已经批示御史台缉拿苏轼,台吏皇甫僎[zhuàn]预计今天就到。苏轼立即告假,由通判祖无颇权摄州事。皇甫僎因儿子病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晚了半日才到。一到便缉捕苏轼,出城登船押往汴梁。9月15日投入御史台监狱。两天后正式提讯。因御史台中有柏树,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称此案为“乌台诗案”。[11]


“乌台诗案”源起于十年前的熙宁变法(即王安石变法)。1069年3月,21岁的宋神宗任命48岁的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主持变法改革。陆续推行了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保甲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苏轼因与变法派政见不合,申请外任。在此期间,苏轼看到了新法执行过程中的诸多流弊,心生愤慨、反感,便形诸吟咏,表达批评与讽刺。


1079年5月调任湖州知州后,进《湖州谢上表》:“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公开表达了不与变法新贵合作的态度,以及对新法“生事”的不满。此时王安石已经罢相,宋神宗本人主持新法。8月,御史台官员李定、何正臣等人接连上表弹劾苏轼,宋神宗大怒,下令缉拿苏轼。[8]


经过两个多月的审理,在曹太皇太后、王安石、宰相吴充等多人求情下,1080年1月23日,圣谕下发,苏轼终免一死,贬谪“黄州团练副使”,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销结。两天后(大年初一),苏轼被御史台差役押送黄州,长子苏迈陪从。2月24日抵达黄州。三个月后,苏辙送来家眷,住进临皋亭。


距黄州府衙数百步,少西山麓有一片壁立的断崖,断岩临江,突出下垂,色呈赭赤,形如悬鼻,得名赤壁(鼻)矶。断石堆云,惊涛裂岸,风景最是优胜。三国“赤壁之战”的赤壁位于今天湖北咸宁市赤壁市,二者有别。


1080年8月23日夜间,苏轼带着苏迈及辩才、参寥两位僧人所派的使者,第一次游赤壁,写下一阕《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lèi]江月。


苏轼名为“黄州团练副使”,却无权无薪,全家生活困顿。不久,老友马梦得千里迢迢赶来,向知州徐大受要下一块五十亩的废弃军营地,位于城东门外。1081年,苏轼开始垦荒耕种,种麦子、种黄桑以及枣栗柑橘树若干。苏轼向来喜爱白居易,白居易贬谪忠州刺史时,于城东山坡上种花,命名“东坡”,并作《东坡种花二首》和《东坡诗》,苏轼亦将此地命名为“东坡”,自称“东坡居士”。这年冬天,苏轼在东坡附近,距城门南向430步处,寻得一块高地,建起一座新屋,他于堂屋四壁满画雪景,取名“雪堂”。[8]


1082年8月12日(七月十六日),四川绵竹武都山的道士杨世昌云游庐山,转道黄州来看苏轼。苏轼携众人游赤壁,写下《赤壁赋》(即《前赤壁赋》)。


三个月后的11月7日(十月十五日),苏轼与两位客人再游赤壁,写下《后赤壁赋》。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谗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084年春天,宋神宗径以“皇帝手札”,量移苏轼汝州。“皇帝手札”是一种特殊文件,意味着非常的恩典或执意要办的事。5月,特授苏轼汝州团练副使。[9]


居于黄州的四年三个月里,苏轼留下了三篇吟咏赤壁的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还引出了四十年后的一幅千古名画——乔仲常《后赤壁赋图》。[3]


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乔仲常《后赤壁赋图》。


【乔仲常何许人?】

乔仲常(活动于12世纪初),河中(今山西永济)人。南宋邓椿《画继》云:“围城中(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围困汴梁)思归,一日作《河中图》赠邵泽民侍郎,至今藏其家。”南宋楼钥《攻媿[kuì]集》记:“乔仲常善画而不易得,一贵人待之三年,一日欣然索匹纸为作应真,数日而成,众像之外人物鬼神山水树石无不毕构。”[11]


工杂画,尤擅人物道释故事画。师从李公麟,山水人物笔法近似之,但不为成法所囿,用笔简率生拙,气韵野逸。


《后赤壁赋图》是乔仲常唯一存世真迹。


【画名的由来】

《后赤壁赋图》创作于1123年以前,依据是卷后赵德麟题跋时间为1123年8月29日(宣和五年八月初七)。


“赤壁”以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闻名于世,地点位于今天湖北咸宁赤壁市,现称“三国赤壁古战场”,因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形,奠定“三足鼎立”的基础,为天下文人雅士称颂。《后赤壁赋图》中的“赤壁”,位于今天湖北黄冈,现称“东坡赤壁”,因苏轼被贬黄州,写下三篇吟咏“赤壁”的词赋而名垂千古。[3]


乔仲常《后赤壁赋图》是以苏轼《后赤壁赋》为基础进行的二次创作,将赋文转换为山水人物画卷。此后,以《赤壁赋》为题材的名画还有:南宋马和之《后赤壁赋图》、李嵩《赤壁图》,金代武元直《赤壁赋图》,明代文徵明《后赤壁赋图书画》、仇英《后赤壁赋图》等。


【画作概要】

乔仲常《后赤壁赋图》(左半部分)


乔仲常《后赤壁赋图》(右半部分)


《后赤壁赋图》为乔仲常传世孤本,纸本(画芯八段纸张拼接而成),水墨,长卷,横560.71厘米,纵29.85厘米,现藏于美国堪萨斯市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后赤壁赋图》是现存最早的表现苏轼《后赤壁赋》的画作,也是对其最恰如其分的“诗画转译”。描绘了谪居黄州的苏轼,与客人游览赤壁的全过程,由人影在地、携酒与鱼、赤壁赏月、攀巉岩、踞虎豹、登崖临渊、江心飞鹤、梦二道士、惊起不见九个场景组成,并分段书写赋文。[8]


《后赤壁赋图》采用截景式构图,横向布局,用水墨画出,以人物、故事为主,赤壁、长江、林木、巉岩、屋舍、小桥、渔舟、仙鹤等为辅。画中,群山叠嶂,密林苍翠;大江浩荡,惊涛裂岸;幽径巉岩,杂草怪石;丛树虬曲,猛禽筑巢;危崖高耸,峭壁千尺;泛舟江心,随波逐流;孤鹤长鸣,横江飞掠;梦二道士,惊起不见。


整幅画面风骨爽利、萧散简远,笔墨自然舒展,气息平淡天真,将苏轼《后赤壁赋》中的情景与情感完美地呈现出来,借“道士化鹤”渲染出一种玄妙缥缈、幻化虚茫的氛围,表达了苏轼渴望超脱凡俗、避世隐居的心境,而“开户视之,不见其处”,恰又隐晦地流露出仕途受挫、抱负难以施展的失落与惆怅。[3]


【构图布局】

总览全图,长宽十八比一的横式长卷构图,从右至左,按时间顺序,对应每一组赋文,大体可分为九段场景:一是人影在地,二是携酒与鱼,三是赤壁赏月,四是攀巉岩,五是踞虎豹,六是登崖临渊,七是江心飞鹤,八是梦二道士,九是惊起不见。


场景一:人影在地


1082年11月7日(元丰五年十月十五日),正值十五月圆,我与两位客人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家中。经过黄泥坂时,见霜露既降,树叶尽脱,俯见身影倒映于地,仰望明月高悬于天,四下瞧瞧,心中十分快乐,边走边吟诗唱和、相互酬答。过了一会儿,我叹息道:“有客却无酒,有酒却无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从渔家得到一尾鱼,大嘴巴,细鳞片,状似吴淞江的四鳃鲈。不过,去哪里弄酒呢?” 三人及童仆来到长江边。大江开阔浩渺,左前方丘陵连绵起伏,山上树木丛生。画面右下角,有一块大石,江边大中小三株枯树虬曲生长。江畔停泊着一艘渔船,船尾伸出一根长杆,被顶端一个沉于水中的兜网拉得弯折在水面上,船上一个渔夫,斗笠蓑衣,正将那尾大鱼递给我的童仆。


场景二:携酒与鱼


我们回到临皋亭的家中。我的家坐北朝南,面朝长江,三面山石环抱,四面用篱笆围起。院外院内青松老树丛生,葱郁茂密,尤其东侧一片竹林,高而密,清风来时,沙沙作响,令人轻松惬意。院门用茅草作顶,用瓦片压住,门廊之下,两端各有一个长凳,风和日丽时,我会抱着孩子坐在这里,欣赏江景。进院右手空地上,有两块天然石凳,还有一株老松,树干粗壮虬曲,伸向院外。院子中央,石块垒筑的基座上,建起一套合院,青瓦作顶,连廊相通,我的家人就居住其中。合院西端是一个马厩,拴一骏马,膘肥体健,马夫卧在地上的凉席上酣睡,旁边放着马槽和马鞍。我把与友人出游之事告知妻子,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以备你的不时之需。”在妻子与丫鬟的相送下,我一手提酒、一手拎鱼,穿过院门外的木桥,与客人前往赤壁。[4]


场景三:赤壁赏月


我与客人盘坐于赤壁之下,面向大江,饮酒赋诗,赏月观景,两童仆侍立于侧,其中一童仆身体被岩石遮挡,只露出两条腿。长江流水声响不绝,江岸陡峭壁立千尺,山峦很高,月亮很小,水位降低,礁石露出。才不过三个月光景,上次(七月十六日)游览所见的江山景色却再也认不出来了![2]


场景四:攀巉岩


我撩起衣襟向山上攀登,踩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


场景五:踞虎豹


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


场景六:登崖临渊


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没能跟随我上到这山崖顶处。我放声长啸,草木震动,高山共鸣,深谷响应,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11]


场景七:江心飞鹤


我们回到船上,划至江心,任其随波逐流。将近午夜,环顾四周,清冷寂寞。正好有一只鹤,从东飞来,横穿江面,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长声鸣叫,掠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左前方的江面上,有一块突出的石头,两只野凫在上面休憩。远处江岸浅滩上,绿树成行。


场景八:梦二道士


夜色已深,送别客人,我也回家上榻而眠。梦见两个道士,身着羽毛编织的衣裳,翩跹而来。我与他们交谈,他们向我拱手作揖道:“赤壁之游快乐吗?”我问他们姓名,他们低头不答。“哎呀!呵呵!我知道你们是谁了。昨天夜晚,从我船的上方边飞边叫而过的人,不是你们吗?”道士回头笑了。


场景九:惊起不见


我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已不见踪影,唯见远山叠翠、大江浩荡。


【技法风格】

1、异时同图


乔仲常在尊重苏轼原文立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运用“异时同图”的构图形式,将同一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发生的不同事件置于同一画面中,形成类似“平行宇宙”的效果。苏轼在画中出现了七次。


“异时同图”打破了时空限制,创造了一种“心理空间”,将不同情节、不同空间结构寄寓于同一平面之中,以表现描绘内容的“故事连续性”为目的。这在中国画中时有出现,如五代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记录了中书侍郎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行乐的场景,主角韩熙载在琵琶演奏、观舞、宴间休息、清吹、欢送宾客五段场景中均有出现。[2]


2、干笔皴擦法


美术史学家徐书城说:“乔仲长(常)的这幅作品的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即在于为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干笔皴擦法’的历史源头,因此这种技法在当时相当‘前卫’的,亦已开了元代文人山水画的先河了。”


乔仲常采用干笔勾皴法,用笔在线条形态上表现为方折形与游丝型两类笔触,在线条质感上表现为枯笔淡墨,线条具备“松”、“淡”、“干”、“毛”的特点,使《后赤壁赋图》形成风骨爽利、率性纵逸的画面风貌,与北宋时期“水墨淋漓”的笔墨特征有着显著区别。之所以用纸本代替绢本,是因为在绢上,线条无法画出“干笔皴擦”的技法效果。


用笔在线条形态上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方折型笔触,线条起讫部分较为尖细,中间转折时行笔压力忽然变大,下笔时勾皴并举,笔触宛如折带,其特点是中侧锋并用、行笔迅捷、笔锋外露、压力不一致,因而线型呈多样变化,宜于表现动势和力量。第二类是游丝型笔触,线条较为纤细,多用于刻画山石、树木等的内在纹理,增强景物质感,其特点是多用中锋、行笔较缓、压力均匀,因而力量含蓄、气息柔和。[6]


线条呈现干枯质感,用笔水分较少,线条具有“松”、“淡”、“干”、“毛”的特点。但这种干笔并非一味地减少笔端水分,初下笔时水墨较为充裕,线条由润到枯,然后再次蘸水蘸墨,达到由枯转润的效果。刻画景物时,笔笔生发,线条与线条之间衔接自然,淡墨层层累积,勾勒完物象结构后,打散笔锋,再施以皴擦。


用笔在线条质感上分为三种:第一种,笔肚蘸少量水,笔锋着墨,多为长线条,用以勾勒景物轮廓。第二种,笔锋一侧着墨,另一侧蘸少量水,下笔时,水与墨相融合,多为短线条,用以丰富景物的纹理质感。第三种,笔锋着少量浓墨,行笔时埝动笔管,用于景物轮廓线的复勾,起到点醒画面的作用。


画山石时,舍弃水墨渲染,而用干笔淡墨,以勾勒为主,略加皴擦,线条成为最主要的绘画语言,方折型笔触与游丝型笔触交替混用,墨色淡雅,山石整体呈现清空疏透的特点。方折型笔触的大量运用,使山石块面多呈菱形,由于下笔线条的粗细不匀,山石折角处,由线变为面,体积质感得以加强。[4]


画树木时,树干用干笔淡墨,从树根起笔,逆锋向上,用游丝型笔触勾勒树干轮廓,通过线条与线条之间的穿插关系表现树干的前后空间体积,在转折处用浓墨复勾,点醒树干精神矍铄的风骨气质。树枝采用“由楷入草”的书法行笔方式,起笔时像楷书一样缓慢,收笔时如草书一般迅捷,有“惊蛇入草”之感。点景杂树,用笔单勾,线条平缓均匀,笔触自由活泼,树叶按“个”字叶分组,用浓墨点写,杂树形态自由多变,增添了写意气息。


画人物时,一是师承李公麟的白描笔法,线条圆润细劲,用笔时增加提按力度变化,人物衣纹线条有明显的粗细差异,使人物生动活泼、形态各异。二是在“人影在地”一节中对人物影子的描绘,在山水画中极为少见,用干笔淡墨在坡岸地面上卧笔干擦,刻画出墨色统一没有明显的浓淡变化的人物影子,简约直观。


3、书法入画


乔仲常借鉴书法中的用笔形态和用笔规律,在《后赤壁赋图》中融入书法笔意,对元代赵孟頫、倪瓒以及明代仇英等为代表的画家产生深远影响。李苦禅说:“画至书为高度,书至画为极则”。


乔仲常以小楷题写赋文,结构严谨,线条舒展,赋文中笔画线条与画中线条对比,有相似之处。如山石的折笔与赋文的捺画用笔一致;再如,横划线条与山石线条在起笔、收笔处笔意相通,翻笔转折时线条由细到粗,表现出用笔力度的提按变化。[6]


借鉴书法用笔规律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用笔定主宾之序,单个字中有主笔,局部山石刻画用笔也要分出主次,如结构线框定骨架,纹理线丰富血肉。鲜明的主次关系使山石更显风骨神韵,画面层次也更清晰。第二,用笔定形态动势,书法中主笔决定一个字的外在动势,引导单个字形态免于呆板,如刻画山崖的线条穿插服从主次安排,用线有同一方向,形成山崖的一个整体块面,在山崖局部刻画中同方向用笔形成笔触。


【递藏与钤印】

《后赤壁赋图》无乔仲常的款印,钤有鉴藏印17枚,题跋题签3处。


清代官方《石渠宝笈》记载,全卷原有十则题跋(不含画心中分段书写的《后赤壁赋》全文)及多枚钤印,其中卷首有乾隆御题“尺幅江山”四大字,还有六位宋人以及元代赵岩的题跋,其中一跋“仲常之画已珍,隐居之跋难有,子孙其永宝之。”明确此卷为乔仲常所作。加之定为“上等秋一”,凡列为“上等”者,皆真迹。可惜的是,不知何时何故,全卷被截去了将近1米的长度,仅剩赵德麟、武圣可两则题跋。可喜的是,在1963年荣宝斋的文物征集中,发现了截去的题跋,均以此卷为对象,且有梁师成印多枚。[0]


有记载的最早收藏者为北宋徽宗朝的权宦梁师成,时称“隐相”,与蔡京、童贯、王黼、朱勔 [miǎn]、李彦合称“六贼”。1126年,北宋灭亡前夕,被宋钦宗缢杀。其弟梁师闵也是知名画家,创作了《芦汀密雪图》,宋徽宗题签、钤印。还有一件趣事,梁师成自称苏轼“私生子”,挽救过大量苏轼文章书籍免遭禁毁,自身也收藏了很多苏轼的翰墨书帖。因此,收藏此卷也就顺理成章了。


1123年,梁师成请赵令畤(1064—1134)题跋,赵令畤为宋太祖赵匡胤五世孙,与作《湖庄清夏图》的赵令穰平辈,初字景贶,苏轼为之改字德麟,南渡后被宋高宗袭封为安定郡王。


明末清初,被鉴藏家梁清标收藏。后归入清内府,乾隆帝弘历、嘉庆帝颙琰、宣统帝溥仪先后钤印。[2]


1922年12月8日,被溥仪以赏赐其弟溥杰为名偷携出宫,后携至长春伪满洲国皇宫。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溥仪仓皇出逃,伪满皇宫被洗劫一空,此卷流入东北民间。后被中东铁路董事长王征(1887—1963或1984年后,字文伯)购得,1949年前后携往美国纽约定居。1951年,王征寓所着火,双手烧伤严重,遂靠出售古董作寓公。1955年8月,通过日本古董商濑尾梅雄,将此卷卖给美国收藏家顾洛阜(Crawford,1913—1988)。


1983年,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馆长武丽生(Marc F.Wilson,1982—2010年任职馆长)以27万美元的价格从顾洛阜手中购藏此卷。


2016年,央视拍摄纪录片《苏东坡》时,专程前往美国堪萨斯市,采访了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的名誉馆长武丽生。他回忆起三十多年前的情景:“当时是凌晨一点三十分,我睡得正熟,梦见了苏轼,然后接到电话,是我非常好的朋友,他说收藏这幅画的人需要钱,他想把宋徽宗的花鸟画、郭熙的山水画卖给我,我说不,我就要这幅(《后赤壁赋图》)。……我们找到了钱买了它,那时候,这幅画的价格是中国画里最高的,真的用了很多钱,现在看来,钱已经不重要了,它已经是无价之宝了。”


【今人今迹】

2013年11月2日—2013年1月3日,在上海博物馆举行的“翰墨荟萃—美国收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展”中展出。


【参考文献】

[1]张大箴(中国美术学院);遒逸卓然——乔仲常《后赤壁赋图》探析;美术大观;2020年第3期。


[2]周苏洋(南京艺术学院);乔仲常《后赤壁赋图》笔法探析;硕士论文;2021年5月。


[3]冯鸣阳(华东大学);乔仲常《后赤壁赋图》新探;国画家;2013年1月。


[4] 杨光照、张晓敏,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湖北广播电视台、黄冈市政府和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苏东坡》纪录片;2016年9月。


宋孝宗赵昚《后赤壁赋》

2022-07-09






















释文:


后赤壁赋




#书法欣赏#​


2022-07-09






















释文:


后赤壁赋




#书法欣赏#​


:

后赤壁赋赏析及情感(后赤壁赋原文及赏析)

后赤壁赋翻译及赏析(后赤壁赋内容及全文解释)

后赤壁赋原文及翻译(后赤壁赋原文赏析及解释)

【本文标题和网址】后赤壁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后赤壁赋赏析及情感) http://www.cqlxdl.com/news/102297.html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4月24日 星期一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