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句子迷文学网 > 经典句子>正文

陈寅恪与傅斯年读后感(陈寅恪与傅斯年读后感800)

  • 手动整理
  • 2022-08-17 18:50:02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1443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4分钟, 内容均可免费复制哦!


作者:高志岭

(陈寅恪与傅斯年)

读《陈寅恪与傅斯年》前,对傅斯年先生知之甚少,只知其为蒋介石退守台湾后台湾大学的校长。读此书后,方对此人一生之波澜壮阔甚为震惊。这样一位在中国近现代教育界、文化界、政治界均留下巨大影响的为人,颇有些自负的我竟如此无知,深感赧颜。

(一)国难不已,于乱局中创建历史语言研究所,终成学术重镇

初读此书,是冲着陈寅恪先生去的,对这位“三百年才出一位”的国学大师,早就心向往之。读毕,傅斯年先生的形象反倒越发高大清晰起来。实则,对于傅先生前半生的生平,我是有些微不以为然的。

他在海外游学七年,学心理学,学理工科,学文史,杂则杂矣,却未必精;学完归国,更加悲剧,差一点从“海归”变成了“海带”,幸亏中山大学机缘巧合收容了他;在中山大学立足刚稳,又仗蔡元培、朱家骅、胡适等大人物之势,无中生有弄出个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其间为人做事的霸道之气,让人退避三舍。

(傅斯年在书房里)

然而,正是在这看似潦倒的前半生之后,傅先生厚积薄发,不仅以其辗转腾挪之能,无所畏惧之勇,在政要眼界之外,生生打造起史语所之规模,并以宏大之愿景,真挚之感情,礼聘来陈寅恪、赵元任、李济等一众在学界已地位卓然的大家,使史语所甫一建立,即成为国人瞩目的学术重镇。

之后十数年,在傅先生筹谋策划下,史语所又接连投入到大内档案整理、安阳殷墟发掘等学术活动中,取得了令海内外震惊的学术成就,不仅业绩超然,更使汉学中心回归中国。史语所的建立以及成绩的取得,傅先生居功至伟。

国难不已,时局动荡,史语所几度搬迁。从偏安岭南,到移师北平;从遭受日寇铁蹄流徙西南,到避难蜗居长江古镇李庄;从复原南京,到漂洋过海扎根孤岛,史语所辗转流离数十载,其间人事更迭,大师远去,更经历过吃不饱、穿不暖、病无药的人间惨境,唯傅先生几十年悉心爱护,不离不弃,致史语所薪火相传,基业长青,未覆灭在历史尘埃中。

(傅斯年在殷墟发掘现场)

(二)渡海传灯,于危难中执掌台湾大学,奠定巍巍学府

在蒋氏王朝在大陆行将溃败之际,傅先生又临危受命,舍家去国,赴台湾任台湾大学校长,以期振兴这所台湾历史上的第一所大学,为国民党退守孤岛后奠定高等教育的根基。当傅先生刚到任时,因台湾岛民刚从日军数十年的殖民统治中光复未久,与汹汹而来的大陆移民在思想、文化、风俗上迥异而矛盾斑驳,再加上土匪般的流氓政客混迹其间,鼓噪离间,可谓时局混乱,举步维艰。

当此混沌困厄之际,傅先生再次施展其纵横捭阖之才能,锐意图强,延聘自大陆迁徙而来的学者为教授,制定对移民和土著都可接受的招生教学制度,荡平流氓政客的恶意言论。短短两年时间,不仅使台大风气为之一新,学科门类日臻齐全,并为台大终至成为世界著名学府奠定坚实基础。

然而傅先生在弘扬台大披肝沥胆、呕心沥血,病魔却也悄然附身。终于在执掌台大仅仅两年之时,先生便怀揣事业未竟之憾猝然长逝。

当此际,台岛内外,学者学生,长幼妇孺,无不痛哭哀号。人间失一奇才,国家失一栋梁,百姓失一楷模。

(三)史学巨擘,嫉恶如仇,痛骂群小真痛快

傅先生以史语所声誉之隆,以台大校长地位之重,学界领袖之名,实至名归。于个人学术,傅先生亦不遑多让。

先生祖上为状元府邸,书香传世,家学渊源,北大读书时即有名声,学问为师生所公认,并曾有以学生而保下胡适教授职位的轶事。

北大毕业,先生赴欧,在英德法辗转游学七年,所学博杂,且得西方科学严谨的治学方法。尤其在德国柏林大学期间,与陈寅恪先生亦师亦友,此时精研历史,学问及方法更上层楼。

归国后,先生于繁杂的教学和俗务之外,于个人学术上亦有突破。其所著《周东封与殷遗民》,《夷夏东西说》等篇,以科学的方法,缜密的推理,大量的史料,详细的论述中国上古时期地理、人群的形成、演变和发展,使中国上古先民渐渐走出神话传说,而清晰、真实的显现出来,使中国的文明真真切切的向上延伸。

随后数年史语所的考古发现,也深深验证了先生的推论。傅先生以其科学性、独创性的学术论著,站到了学术的巅峰。在相关领域,是无可置疑的第一人。

于教育、学术之外,傅先生亦是一位嫉恶如仇、行侠仗义的侠者。当抗日烽烟笼罩神州,百姓颠沛流离之际,位居四大家族的孔祥熙、宋子文置军民抗日、百姓疾苦于不顾,横征暴敛、鱼肉百姓、私吞物资、截流军需、中饱私囊,大发国难财、卖国财,并纵容家人家奴作恶多端。

对此,傅先生自然不会坐视不理。先生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揭竿而起、搜罗证据、紧锣密鼓、激扬文字,以亘古不变之真理,无懈可击之言辞,振聋发聩之声,攻伐奸佞,鞭笞宵小。

傅大炮之名,愈益昭彰。

大炮之名,虽然不雅,但装填的弹药是百姓疾苦声,是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声,是杀国贼声,威力无匹且弹道精准。终于在隆隆炮声中,孔宋家族相继倒下。全国军民为之一振,抗战胜利也不无得此裨益。

《陈寅恪与傅斯年》一书,所记只先生一生之梗概。然读来已为先生之性格激赏,为先生之精神振奋,为先生之气节敬重。伟哉斯人,一代英魂虽远,精神永存,激励我中国之青年!​​​​

(傅斯年画像)

【作者简介】高志岭,河北沧州人,喜欢文学,尤其对中国古典文学、儒学感兴趣。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推荐:

梁山好汉白胜的告诫:犯不犯错误不要紧,关键是你在不在圈子里

《长安十二时辰》那个小人物书生是谁,为何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


回忆陈寅恪先生读后感(回忆陈寅恪先生(节选)读后感)

【本文标题和网址】陈寅恪与傅斯年读后感(陈寅恪与傅斯年读后感800) http://www.cqlxdl.com/news/16747.html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15日 星期三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