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句子迷文学网 > 唯美句子a>正文

周敦颐爱莲说原文及翻译(周敦颐爱莲说全文翻译)

  • 手动整理
  • 2023-04-29 17:00:01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周敦颐爱莲说原文及翻译(周敦颐爱莲说全文翻译),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4901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3分钟, 内容均可免费复制哦!


目录:

古人谈做人?周敦颐《爱莲说》告诉你!全文+译文,值得品味!

《爱莲说》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每日一课)文言文:《爱莲说》带翻译和鉴赏!

小墨: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每日一课” 是文言文鉴赏:《爱莲说》。


周敦颐(1017-1073年),字茂叔,晚号濂溪先生,少时喜爱读书,志趣高远,博学力行,后研究《易经》,在亲友之助下,谋了些小官,不久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创办了濂溪书院,开始设堂讲学。周敦颐是中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但是他生前官位不高,学术地位也不显赫,在他死后,弟子程颢、程颐成名,他的才识才被认可,经过后来朱熹的推崇,学术地位最终确定,被人称为程朱理学的开山祖。




写作背景

据清邓显鹤《周子全书》《年谱》记载:“八年癸卯。先生四十七,正月七日,行县至于都,邀余杭钱建侯(拓)、四明沈希颜游岩题石,并有诗刻石。五月,作《爱莲说》,沈希颜书,五抟篆额。钱拓上石,即十五日事也。”先生四十七,即嘉祐八年(1063)。


《赣州府志》记有爱莲书院,云:“爱莲书院在城北,其地原为督学试院,有周茂叔莲池遗迹。”又有爱莲亭条目:“濂溪书院旧在东北玉虚观左······”这些记载充分证明,北宋嘉祐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周敦颐任虔州通判时,已建莲池,并于嘉祐八年五月在此地已挥笔题写《爱莲说》。




《爱莲说》周敦颐·北宋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值得。蕃:通“繁”,多。独,只,唯独。盛,很,十分,一作“甚”。


予(yú):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妖艳。美丽而不端庄。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通,空。直,挺立。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远,形容词作动词, 遥远,空间距离大。益,更,更加。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植”通“直”,立。


可:可以。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玩:玩弄。


焉:助词。


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谓:认为。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喜爱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喜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宜,当,这里与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众,多。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作品鉴赏:

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


简要直切。全文不到一百五十字,所表现的内容却是丰富的。这里有爱花史的概述,有对莲花的描绘,有对诸花的品评,有自己感情的抒发。而这一切,无不是为了突出“爱莲”的主旨,宜接写莲,约占了篇幅的三分之一。真是既惜墨如金,又详略得当,而无文意不足。


手法多样




对比的手法,此文也运用得很好。


小墨留给大家的话:

在人生旅途中,


最糟糕的境遇往往不是贫困,


不是厄运,


而是精神和心境处于一种无知无觉的疲惫状态 。


每日一文《爱莲说.宋周敦颐》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

宋代: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甚爱 一作:盛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注释


甚:很,十分。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之:的。可爱:值得怜爱。者:花。甚:很,非常。蕃:多。自:自从。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独:只,仅仅。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出:长出。淤(yū)泥:污泥。染:沾染(污秽)。濯(zhuó):洗涤。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通:贯通;通透。直:挺立的样子。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不蔓(màn)不枝:不生蔓,不长枝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益:更加。清:清芬。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树立。可:只能。亵玩:玩弄。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焉: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呀'',助词。谓:认为。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唉"。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鲜(xiǎn):少。闻:听说。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宜乎众矣:(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吧。宜乎:当然(应该)。宜:当。众:众多。


参考资料:


1、刘盼遂 郭预衡 .中国历代散文选 :北京出版社 ,1981 :228-229 .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室 .九年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171-172 .


3、周敦颐与《爱莲说》·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 Journal of Gannan Teacher's College 编辑部邮箱, 1983年Z1期






文言知识

生字予(yú) 濯(zhuó) 涟(lián) 亵(xiè) 鲜(xiǎn) 蕃(fán)


作品断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词多义(1)鲜陶后鲜有闻(少)芳草鲜美(鲜艳)《桃花源记》(2)之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之出淤泥而不染(联词,无实际意义,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词类活用不蔓不枝(名词"蔓""枝"用作动词"生蔓""长枝")香远益清 (形容词"远"用作动词"远播")


写作风格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


赏析

  这篇文章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描写莲花高洁的形象;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


  首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选用"可爱"二字,包罗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刻意求工,极见其立言斟酌之妙。


  接着叙说"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归隐后,饮酒赋诗,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逸趣。"独爱菊",显示渊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继写"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写了唐人,特别是统治阶层"甚爱牡丹"的好尚,这几句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然后


  接下来,


  最后,


  


参考资料:


1、周敦颐与《爱莲说》·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 Journal of Gannan Teacher's College 编辑部邮箱, 1983年Z1期


2、陈振鹏 张培恒 .古文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 :1253-1255 .


3、吴功正 .古文鉴赏辞典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87 :924-927 .






创作背景

  据清邓显鹤《周子全书》《年谱》记载:"八年癸卯。先生四十七,正月七日,行县至于都,邀余杭钱建侯(拓)、四明沈希颜游岩题石,并有诗刻石。五月,作《爱莲说》,沈希颜书,五抟篆额。钱拓上石,即十五日事也。"先生四十七,即嘉祐八年(1063)。


  《赣州府志》记有爱莲书院,云:"爱莲书院在城北,其地原为督学试院,有周茂叔莲池遗迹。"又有爱莲亭条目:"濂溪书院旧在东北玉虚观左······"这些记载充分证明,北宋嘉祐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周敦颐任虔州通判时,已建莲池,并于嘉祐八年五月在此地已挥笔题写《爱莲说》。


题解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文体,大多是借事物或一种现象来抒发


  《爱莲说》是我国古代散文之精品。全文119字,结构严谨,笔意超越,言简意赅,情景交融,其采用"借影"笔法,以莲自喻,有着深邃的思想内容。值得知道的是,这篇选入教材的佳作是宋代哲人周敦颐于1063年(嘉佑八年)5月在虔州(今赣州)道判署内写作的。


  正如《爱莲说》抒意,周敦颐虽身居官场,却始终未曾放弃读书治学,著书立说,教育青年提携后进。宋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二程——程颐、程颢,便是他在赣州一手培养出来的弟子。他做官也和别人不同,"为政精密,务尽道理",他在1045年任南安(今大余)司理参军(一种小官)时,为了一个法不当死的囚犯,和顶头上司转运使王逵据理力争,并递上辞呈,不愿为官,终于使刚愎自用的王逵有所感悟,承认自己的错误,囚不得死。周敦颐在赣州为官多年,清廉勤勉。《爱莲说》据传系他一次游览于都罗汉岩之后所作。


  从《爱莲说》一文来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莲,花之君子者也。"以莲喻道德高尚的人。且正是文如其人,了专祠,并在祠后建"濂溪书院",书院内还凿有"爱莲池"。由于几经兵燹,原来书院、祠和池均已无存。此篇文章写出了


  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任南康(今星子县)郡守,曾在庐山的濂溪书院中赞叹周敦颐一生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黄庭坚亦称赞他"人品甚高",如"光风霁月"。后来,赣州人为纪念他,建立了濂溪祠,刻周敦颐的图像及一些文章于石壁。此时,周敦颐的曾孙周直卿来到九江,把他曾祖写的《爱莲说》墨本送赠,于是赣州人就在书院莲池旁壁上摹刻了此文,流传千古。


周敦颐


周敦颐(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周敦颐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爱莲说「 宋 」 周敦颐

原文 (译文对照)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周敦颐(1017年-1073年),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 号元公,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


周敦颐是北宋五子之一,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周敦颐生平


童年记忆


天禧元年(1017年),周敦颐出生。周敦颐家有四个兄弟姐妹,同父异母的哥哥周砺大他十岁,姐姐周季淳长他五岁,还有一个小他四岁的弟弟周敦贲,兄弟姐妹间的感情极好。


天圣二年(1024年),周敦颐8岁,其父病逝三年后,与同母异父之兄卢敦文随母投靠衡州(今衡阳)舅父、龙图阁学士郑向,因他聪慧仁孝,深得郑向喜爱,又酷爱白莲,郑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凤凰山下(今衡阳市二中)构亭植莲,周敦颐负笈其间参经悟道。现为濂溪周氏宗祠(今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处)。


天圣六年(1028年),还不到十八岁的姐姐周季淳因病早逝了。两个月后,周敦颐八岁的弟弟周墩贲又因病夭折。


月岩悟道


天圣七年(1029年),十四岁的周敦颐请示父母,在仆人周兴的陪伴下,带着简单的生活行李和大量书籍,揣着许多想不明白的问题,奔向月岩,专心读书求道。


千里投亲


天圣八年(1030年),周敦颐十五岁这年,父亲因病去世。经过两个多月的旅途奔波,周敦颐跟着母亲终于来到了舅舅郑向家,投奔舅舅郑向。


景佑三年(1036年 ),郑向依据官衔,按照惯例,可得到朝廷的恩荫,准许一名子弟出来做一名小官。爱侄如子的舅舅将这个机会给了他,周敦颐就此当上朝廷将作监的主簿,同年,周敦颐娶朝廷兵部职方郎中陆参之女陆氏为妻。


景佑四年(1037年),郑向调任两浙转运使,周敦颐离开衡阳随舅迁润州丹徒县(今镇江市丹徒区)。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舅舅、母亲相继去世,周敦颐按照母亲的遗嘱,把她安葬在润州,与舅舅郑向为伴。之后,周敦颐便在润州鹤林寺守丧,期间见过范仲淹。


初入仕途


康定元年(1040年),周敦颐二十四岁,三年守丧期满,出任洪州分宁县主簿。


庆历四年(1044年),吏部来分宁考核,周敦颐得到广泛好评,二十八岁的周敦颐开始了他仕途的第一次升迁--提任南安军司理参军。


兴教办学


庆历四年(1046年),周敦颐在担任荆湖南路郴州郡郴州县县令年期间,最突出的政绩是兴教办学。一来郴县,周敦颐就在公务之余,利用旧有的县学兴教讲学。 二程的父亲大理寺臣程珦在南安(今江西省大余县南安镇)认识了周敦颐,见他“气貌非常人“,与之交谈,更知其“为学知道“,同他结为朋友,随即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至南安拜其为师受业。


庆历四年(1046年)冬,升移到郴州的桂阳任县令(今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


皇佑四年(1050年),被改任为郴州桂阳令,继续兴教办学。


至和元年(1054年),改授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县(今江西南昌)。到任时,当本地人得知他就是当年在宁做官时能辨明疑案的周敦颐,就高兴地说:“他是可能明辨是非安宁刑狱的人,我们这些人找到诉说的人了。“(选自《宋史·道学一》本传)


嘉佑元年(1056年),改太子中舍,签书署合州判官,共计五年。一年后生下长子周寿。不幸的是,儿子不到一岁,妻子陆氏便病故了 ,


嘉佑四年(1059年),太常丞蒲宗孟从合州经过,与周敦颐交谈三日,既投缘又深感周敦颐的崇高正大,旷达潇洒。第二年,把自己的妹妹蒲氏嫁给了周敦颐。三年后生子周涛。


论道王安石


嘉佑五年(1060年)六月,周敦颐从合州(今重庆合川)解职回京,偶遇上京述职的王安石。他们相互间仰慕已久,在京城,风清月明的一个夜晚,周敦颐应邀造访了王安石。王安石对年长自己四岁的周敦颐充满崇敬,相见恨晚。以至于周敦颐离开了,王安石还久久地回味着、感慨着,忘记了睡觉和吃饭。他们这次的聚会和交谈,双方都从对方那里得到了新的思想启悟。


庐山结缘


嘉佑六年(1061年),迁国子监博士,通判虔州。周敦颐的好友潘兴嗣,知道他要经过江州,就提前赶到江州等候,在驿馆与周敦颐见了面,邀他一起游庐山。


千古绝唱


嘉佑八年(1063年)的5月,周敦颐应邀与一群文朋诗友游玩聚会。兴之所致,大家便相约写诗作文。周敦颐一气呵成挥笔而就一篇119字的散文,就是名传后世的《爱莲说》。


执政为民


治平元年(1064年),移任永州通判。


熙宁元年(1068年),转虞部郎中,擢提点广南西路刑狱,次年移知南康军。


熙宁三年(1071年),转为虞部郎中,提升广南东路提点刑狱。次年,领提点刑狱事。 周敦颐在广东提点刑狱的职位上干了不到一年。就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勤政的他四处巡按,足迹几乎遍及广东的山山水水。


归隐庐山


熙宁五年(1072年),周敦颐不幸感染了瘴疠,辞官归隐定居在庐山莲花峰下,他将母亲的坟墓也从润州迁来葬在离他居所很近的地方。他将门前的小溪正式命名为家乡的“濂溪“。定居于江西庐山濂溪书堂。


熙宁六年(1073年)六月中,周敦颐病死于庐山濂溪书堂,终年57岁。


周敦颐《爱莲说》





































:

周敦颐爱莲说全文翻译(爱莲说原文及注释)

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咏荷花的经典诗词)

【本文标题和网址】周敦颐爱莲说原文及翻译(周敦颐爱莲说全文翻译) http://www.cqlxdl.com/news/102530.html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4月29日 星期六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