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句子迷文学网 > 唯美句子a>正文

疾风知劲草,什么意思?(疾风知劲草有几种意思)

  • 手动整理
  • 2023-05-16 21:00:01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疾风知劲草,什么意思?(疾风知劲草有几种意思),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5880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5分钟, 内容均可免费复制哦!


目录:

疾风知劲草

救治病人急难险重,身为共产党员的医护人员挺身而出;重点社区、重要卡口排查隐患,基层干部驰而不息、日夜值守;物资分发、防疫宣传、情绪安抚,党员志愿者情真意切、不辞辛劳……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这场严峻斗争中,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让党旗高高飘扬在疫情防控斗争第一线。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干部政治上过不过得硬,就要看关键时刻靠不靠得住。越是严峻的斗争,越能考验党员的政治素质、党性原则、初心使命。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冲锋陷阵,还是建设、改革各个时期恪尽职守,无论是经受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还是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广大党员、干部总能用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赤诚。“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共产党员最鲜明的品格,就是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突如其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能不能打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是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重大考验。总体看,在抗疫斗争中我们的干部队伍是好的,是经受住考验的。广大党员、干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以等不得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歇不得的责任感,筑起了守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坚固防线。


千锤百炼的钢最硬,风吹雨打的松最挺。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困难最集中的地方,其实也是最锻炼人的地方。疫情考验面前,能否勇赴难关、勇挑重担、勇破难题,是对党员干部初心使命的检验,也是对党员干部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的历练。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增强必胜之心勇当先锋、敢打头阵,增强责任之心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增强仁爱之心解民之难、纾民之忧,增强谨慎之心消除风险、一抓到底,用行动展现共产党人政治本色,交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答卷。


非常之战,必有非常作风;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考验面前,有的党员干部出现不敢担当、不愿负责、作风飘浮甚至临阵脱逃等问题。谁对党对人民极端不负责任,就必须对谁进行严肃问责。谁表现突出,谁能够经得起考验,也应该对谁大力褒奖、大胆使用。“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压实责任、赏罚分明,对提振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奉献的精气神至关重要。对于共产党员来说,积极投身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完成好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这一重大政治任务,才能让政治素养和精神境界得到新的升华。


一位革命前辈曾说过:“人生的荣誉,没有比忠实地做了有益于人民的事业,为人民所信任更高的了。”广大党员、干部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用恪尽职守践行初心和使命,发扬斗争精神经受疫情考验,一定能把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做实做好,在战胜风险挑战中不断开辟前进道路、创造光荣业绩。


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http://app.cyol.com)


疾风知劲草 板荡识诚臣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能不能打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是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重大考验。


——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语出唐太宗李世民的诗《赐萧瑀》,意为只有经过烈风狂吹之后,才知道哪一棵草是刚劲的韧草;只有经过危难和动荡,才知道哪一个人是忠臣良将。全诗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唐太宗继位之初,封萧瑀为宰相。但萧瑀性情刚直,上朝言事言辞直率,以致得罪不少人。后来,唐太宗免了萧瑀的宰相,让其改任太子太傅。萧瑀毫无怨言,尽职尽责辅导太子。李世民十分赞赏萧瑀的为人,认为他不为外界所扰,不为困顿所惑,在危难时刻经受住了考验,表现出忠诚的立场,于是赐诗一首,盛赞萧瑀的仁德,并说:“卿之忠直,古人不过。”萧瑀后来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疾风知劲草”为汉光武帝刘秀赞誉王霸之言。《东观汉记·王霸传》:“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始验疾风知劲草。”刘秀起兵之后,遇到很多困难,之前投奔刘秀的人,陆续不辞而别,只有王霸始终如一,坚定地跟着刘秀。刘秀感慨地对他说:“从前在颍川跟随我的人都跑了,只有你留了下来。验证了在迅猛的风中才能看出坚韧的草这句话。”


而“板荡”由《诗经·大雅》中的《板》《荡》两篇作品名称而来,后来引申为危险磨难。


风和日丽的日子,“劲草”无异于普通的草;安定和平的环境,“诚臣”不容易被发现、鉴别。往往在疾风骤雨的环境里,更能看出谁是敢于担当、勇于作为之人。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道出了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危难面前,初心不改,忠诚不变。


这种精神,一直在我们的历史文化中延续着、弘扬着。


早在《左传·昭公元年》中,就有“和闻之,国之大臣,荣其宠禄,任其大节”的表述,说的就是国之大臣当有大节。南北朝诗人鲍照,用一句“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歌颂了将士英雄赴难的壮志与豪情,化作衡量忠臣良将的行为准则。唐代令狐楚《少年行》:“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描写了少年英雄为国家收复边疆、不成功不回乡的慷慨激烈。北宋张载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筚路蓝缕,斩棘前行”,指引后人把艰难困苦当成砥砺意志、推动进步的磨刀石。“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明朝廉吏于谦人如其诗,在土木之变后,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率师二十二万,列阵于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将一腔热血化作烛照后世的汗青。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回顾一百多年来血与火的征程,我们所遇到的敌人不可谓不凶残,所碰到的困难不可谓不险恶,但任何敌人和困难都阻挡不了中华民族滚滚向前的大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更有着初心不改、忠诚不变,为了理想信念向死而生的仁人志士。


山因脊而雄,屋因梁而固。无数忠贞义士,在巨大危险和严峻考验中,表现出大义与大节。他们身处逆境而坚定前行、付出巨大牺牲,他们有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决心,有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坚定,哪怕“粉骨碎身”,也要留得清白在人间。正是这些被人们称为民族脊梁的“劲草”“诚臣”,不断锻造着我们的民族品格,深化着我们的民族自信和身份认同,构筑着我们民族的道德和价值基底。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我们看到,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各行各业的党员干部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体现出大无畏的革命气魄。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起排山倒海的力量,坚定而自信地迎接风雨的挑战,直至取得最后胜利。(赵美宁)


疾风知劲草

人民网-人民日报


救治病人急难险重,身为共产党员的医护人员挺身而出;重点社区、重要卡口排查隐患,基层干部驰而不息、日夜值守;物资分发、防疫宣传、情绪安抚,党员志愿者情真意切、不辞辛劳……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这场严峻斗争中,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让党旗高高飘扬在疫情防控斗争第一线。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干部政治上过不过得硬,就要看关键时刻靠不靠得住。越是严峻的斗争,越能考验党员的政治素质、党性原则、初心使命。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冲锋陷阵,还是建设、改革各个时期恪尽职守,无论是经受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还是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广大党员、干部总能用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赤诚。“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共产党员最鲜明的品格,就是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突如其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能不能打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是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重大考验。总体看,在抗疫斗争中我们的干部队伍是好的,是经受住考验的。广大党员、干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以等不得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歇不得的责任感,筑起了守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坚固防线。


千锤百炼的钢最硬,风吹雨打的松最挺。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困难最集中的地方,其实也是最锻炼人的地方。疫情考验面前,能否勇赴难关、勇挑重担、勇破难题,是对党员干部初心使命的检验,也是对党员干部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的历练。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增强必胜之心勇当先锋、敢打头阵,增强责任之心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增强仁爱之心解民之难、纾民之忧,增强谨慎之心消除风险、一抓到底,用行动展现共产党人政治本色,交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答卷。


非常之战,必有非常作风;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考验面前,有的党员干部出现不敢担当、不愿负责、作风飘浮甚至临阵脱逃等问题。谁对党对人民极端不负责任,就必须对谁进行严肃问责。谁表现突出,谁能够经得起考验,也应该对谁大力褒奖、大胆使用。“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压实责任、赏罚分明,对提振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奉献的精气神至关重要。对于共产党员来说,积极投身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完成好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这一重大政治任务,才能让政治素养和精神境界得到新的升华。


一位革命前辈曾说过:“人生的荣誉,没有比忠实地做了有益于人民的事业,为人民所信任更高的了。”广大党员、干部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用恪尽职守践行初心和使命,发扬斗争精神经受疫情考验,一定能把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做实做好,在战胜风险挑战中不断开辟前进道路、创造光荣业绩。


中华成语故事二,疾风知劲草



“疾风知劲草”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危难时才显出人的意志坚强,经得考验;"疾风"迅猛的风,"劲草"坚韧的草。


这则成语


为反抗王莽的混乱统治,西汉的皇族刘秀加入绿林起义军,有个叫王霸的带领了一批人来投奔刘秀,建立了不少功勋。后刘秀怕遭到"更始皇帝"刘玄的杀害,请求到很危险的河北去招抚各州郡归顺,王霸主动要求随行。到达河北后,随从中许多人对前途失去信心,又害怕艰苦,纷纷离开了刘秀,先前和王霸一起投奔刘秀的几十个人也陆续不辞而别,只有王霸还忠诚地跟随着刘秀,刘秀感慨地对他说"从前在颖川跟随我的人都跑了,唯有你独自留在我身边。只有在迅猛的风中才看出坚韧的草,这话现在得到了验证。"


公元25年,刘秀利用农民起义的力量,终于推翻王莽政权,即皇帝位,史称东汉光武帝,王霸也被封为富波候、偏将军、讨虏将军。


唐太宗写下《赐萧瑀》,开篇就是千古名句,末句被人奉为人生箴言

唐太宗李世民文武全才,不仅是一位贤明的君王,同时也是“贞观文坛”中,创作最丰富的诗人之一。


《全唐诗》留存李世民的诗歌九十六首,内容涉及咏物抒情、咏史抒怀、边塞军旅等多个门类。当中最为人熟知的,是他在贞观九年写给大臣的一首五言绝句《赐萧瑀》。


《赐萧瑀》赏析

《赐萧瑀》——唐·李世民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诗歌意译:


只有当狂风刮过草地时,你才会见识到野草的柔韧。只有当动荡乱世到来时,你才能鉴别出一个人的忠诚。孤勇者未必懂得“仁”,但是有大智慧者,心中必然存着“仁”。


这首诗的第一联是一个“千古名联”,当中含有两个典故,其一出自《后汉书·王霸传》。汉光武帝刘秀对王霸说:“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


意思是说,当初跟随我的人都去世了,只有你还留在我的身边,一直为我努力工作。只有经历过劲疾的狂风,才知道细草的柔韧。


王霸是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是一位善于用兵,文才出众的奇人。汉光武帝刘秀说这句话的时候,当初跟随他从颍川出来的人大多不在了,只有王霸活着。


因此“疾风知劲草”的原意,除了是赞扬王霸的忠诚经受得起时间的考验之外,也是在暗示王霸在群臣中的“资历”老。


萧瑀一生经历南朝、隋朝和唐朝,从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开始归顺李世民,到贞观九年“第四次封相”,当中过了十八年。


论“资历”与“忠诚”,萧瑀的情况都和东汉王霸很相似。在这里李世民直接引用了刘秀原句,当作诗的第一句。


诗的第二句“板荡识诚臣”,或者应该写作“《板》《荡》识忠臣”。《板》、《荡》都是《诗经·大雅》当中的名篇。


其中《板》是一首借臣子口吻警告昏君周厉王的诗,用语非常大胆。首诗的开头就说,“上帝发疯了,下界的人民全都遭了殃”


接着又批评国策制定不合理,皇帝用人没眼光,对于国家政治更是没有丝毫远见。由于皇帝的无能,所以老天降下了灾祸。可是皇帝还不知道,还在一边喜洋洋呢。


诗人在这首诗中,甚至直接对周厉王说:你和我只是职务不同,大家都是为了国家办事。现在我来找你商议国事,忠言逆耳,你听了不要不开心。


荡》是一首借着周文王骂商纣王的话,辱骂周厉王的诗。


同时又骂周厉王没有识人之明,忠奸不辨,导致身边赃官环绕。最可恨的是,他不仅没有治国的才能,还天天酗酒,“灌黄汤”。


君臣礼仪全不顾,昼寝夜眠,日夜颠倒,把政事都荒废了,眼看着这个国家就要玩完。所以“板荡识忠臣”的意思就是,只有《板》、《荡》里面的那种臣子,才是真的忠臣。


那么,《板》、《荡》里面的忠臣,具体是什么样呢?《板》里面的忠臣,直言敢谏的。在政事面前,他甚至不认为国君理当比臣子更高一等。


他还对周厉王说:忠言逆耳,我讲的话不好听,你听了不要不开心。这种君臣相处之道,看上去像是商朝的“比干”对纣王。


《荡》里面的忠臣,不但骂周王亲近小人,不识好歹,而且还要去干涉他的私生活,不许他酗酒,也不许他晚睡迟起,荒废政治,这位忠臣显然更像是闻太师“闻仲”。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帝王中,评价最高的一位明主。我们都知道,李世民身边有位叫魏征的忠臣,就是以直言敢谏出名的。


在历史故事中,魏征生性耿介而执拗。在朝堂议政,有时还会认死理。李世民说不过他就要退朝,魏征竟敢上去拽住龙袍,不让李世民走人。


在真实的历史中,萧瑀可能没有拽过李世民的龙袍。但是他和魏征一样,也经常因为说话过于耿直而得罪人。


萧瑀归顺李唐之后,一生五度拜相,五度被罢免。每一次拜相,都是因为他忠心耿耿,有理有节,而每一次被罢免,都是因为他说话得罪了同僚,相处不下去了。


《赐萧瑀》这首诗就是萧瑀第四次当上宰相时,李世民写给他的。那么,李世民为什么如此看重这个萧瑀呢?原来啊,这位萧瑀的来头可不简单。


萧瑀本是南朝梁明帝的第七个儿子,又是隋朝杨广的小舅子。萧瑀虽然出身于贵族之家,但是一辈子勤劳节俭。无论是在隋朝还是在唐朝为官,一向都是正直清廉、克己奉公。


当初李建成、李元吉陷害李世民,朝中许多臣子都被前二人收买,但是萧瑀始终站在李世民这一边。


所以李世民夸萧瑀:“守道耿介,古人无以过也。”意思就是说,论及坚守仁义道德,处事忠诚耿介,没有一个古人能超过萧瑀。


《赐萧瑀》第三、四句“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的意思是说:一个孤勇之人,他可能没有读过书,并不懂得圣贤书中的“仁”。但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他的内心天然就存着“仁”。


第三句的“仁”,指的是儒家在吸收《易》学思想后衍生出来的社会规范与个人行为准则。第四句中的“仁”,当是指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这是一种先天存在的自然规律。


儒家的“仁”,本来就是对《易经》中“仁”的阐释,因此前者必须是合乎后者的。


所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萧瑀为人臣子方面,可能并不懂得太多的大道理,但是他凭借一颗赤子之心,为后世的忠臣做出了好榜样。


结语

虽然李世民很认可萧瑀的忠心,但是他还是很不喜欢萧瑀的这种“耿介”,所以才会在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借口萧瑀与同僚不睦,又将萧瑀罢免了。


到了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李世民要征辽了,才想起萧瑀,又让他第五次拜相。结果过了一年多,又把他赶出京城,弄到商州当刺史。没过几天高兴了,又把他召回来。


折腾来折腾去,又过了两年,萧瑀就去世了。因为萧瑀生前是太子的老师,所以他死后得到了一个优待,就是等李世民去世以后,他可以陪葬昭陵。


不过,李唐王朝对萧氏家族还是一直很好的。萧瑀去世以后,他的家族在这一朝,曾经出了八位宰相。


唐太宗李世民文武全才,不仅是一位贤明的君王,同时也是“贞观文坛”中,创作最丰富的诗人之一。


《全唐诗》留存李世民的诗歌九十六首,内容涉及咏物抒情、咏史抒怀、边塞军旅等多个门类。当中最为人熟知的,是他在贞观九年写给大臣的一首五言绝句《赐萧瑀》。


《赐萧瑀》赏析

《赐萧瑀》——唐·李世民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诗歌意译:


只有当狂风刮过草地时,你才会见识到野草的柔韧。只有当动荡乱世到来时,你才能鉴别出一个人的忠诚。孤勇者未必懂得“仁”,但是有大智慧者,心中必然存着“仁”。


这首诗的第一联是一个“千古名联”,当中含有两个典故,其一出自《后汉书·王霸传》。汉光武帝刘秀对王霸说:“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


意思是说,当初跟随我的人都去世了,只有你还留在我的身边,一直为我努力工作。只有经历过劲疾的狂风,才知道细草的柔韧。


王霸是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是一位善于用兵,文才出众的奇人。汉光武帝刘秀说这句话的时候,当初跟随他从颍川出来的人大多不在了,只有王霸活着。


因此“疾风知劲草”的原意,除了是赞扬王霸的忠诚经受得起时间的考验之外,也是在暗示王霸在群臣中的“资历”老。


萧瑀一生经历南朝、隋朝和唐朝,从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开始归顺李世民,到贞观九年“第四次封相”,当中过了十八年。


论“资历”与“忠诚”,萧瑀的情况都和东汉王霸很相似。在这里李世民直接引用了刘秀原句,当作诗的第一句。


诗的第二句“板荡识诚臣”,或者应该写作“《板》《荡》识忠臣”。《板》、《荡》都是《诗经·大雅》当中的名篇。


其中《板》是一首借臣子口吻警告昏君周厉王的诗,用语非常大胆。首诗的开头就说,“上帝发疯了,下界的人民全都遭了殃”


接着又批评国策制定不合理,皇帝用人没眼光,对于国家政治更是没有丝毫远见。由于皇帝的无能,所以老天降下了灾祸。可是皇帝还不知道,还在一边喜洋洋呢。


诗人在这首诗中,甚至直接对周厉王说:你和我只是职务不同,大家都是为了国家办事。现在我来找你商议国事,忠言逆耳,你听了不要不开心。


荡》是一首借着周文王骂商纣王的话,辱骂周厉王的诗。


同时又骂周厉王没有识人之明,忠奸不辨,导致身边赃官环绕。最可恨的是,他不仅没有治国的才能,还天天酗酒,“灌黄汤”。


君臣礼仪全不顾,昼寝夜眠,日夜颠倒,把政事都荒废了,眼看着这个国家就要玩完。所以“板荡识忠臣”的意思就是,只有《板》、《荡》里面的那种臣子,才是真的忠臣。


那么,《板》、《荡》里面的忠臣,具体是什么样呢?《板》里面的忠臣,直言敢谏的。在政事面前,他甚至不认为国君理当比臣子更高一等。


他还对周厉王说:忠言逆耳,我讲的话不好听,你听了不要不开心。这种君臣相处之道,看上去像是商朝的“比干”对纣王。


《荡》里面的忠臣,不但骂周王亲近小人,不识好歹,而且还要去干涉他的私生活,不许他酗酒,也不许他晚睡迟起,荒废政治,这位忠臣显然更像是闻太师“闻仲”。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帝王中,评价最高的一位明主。我们都知道,李世民身边有位叫魏征的忠臣,就是以直言敢谏出名的。


在历史故事中,魏征生性耿介而执拗。在朝堂议政,有时还会认死理。李世民说不过他就要退朝,魏征竟敢上去拽住龙袍,不让李世民走人。


在真实的历史中,萧瑀可能没有拽过李世民的龙袍。但是他和魏征一样,也经常因为说话过于耿直而得罪人。


萧瑀归顺李唐之后,一生五度拜相,五度被罢免。每一次拜相,都是因为他忠心耿耿,有理有节,而每一次被罢免,都是因为他说话得罪了同僚,相处不下去了。


《赐萧瑀》这首诗就是萧瑀第四次当上宰相时,李世民写给他的。那么,李世民为什么如此看重这个萧瑀呢?原来啊,这位萧瑀的来头可不简单。


萧瑀本是南朝梁明帝的第七个儿子,又是隋朝杨广的小舅子。萧瑀虽然出身于贵族之家,但是一辈子勤劳节俭。无论是在隋朝还是在唐朝为官,一向都是正直清廉、克己奉公。


当初李建成、李元吉陷害李世民,朝中许多臣子都被前二人收买,但是萧瑀始终站在李世民这一边。


所以李世民夸萧瑀:“守道耿介,古人无以过也。”意思就是说,论及坚守仁义道德,处事忠诚耿介,没有一个古人能超过萧瑀。


《赐萧瑀》第三、四句“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的意思是说:一个孤勇之人,他可能没有读过书,并不懂得圣贤书中的“仁”。但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他的内心天然就存着“仁”。


第三句的“仁”,指的是儒家在吸收《易》学思想后衍生出来的社会规范与个人行为准则。第四句中的“仁”,当是指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这是一种先天存在的自然规律。


儒家的“仁”,本来就是对《易经》中“仁”的阐释,因此前者必须是合乎后者的。


所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萧瑀为人臣子方面,可能并不懂得太多的大道理,但是他凭借一颗赤子之心,为后世的忠臣做出了好榜样。


结语

虽然李世民很认可萧瑀的忠心,但是他还是很不喜欢萧瑀的这种“耿介”,所以才会在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借口萧瑀与同僚不睦,又将萧瑀罢免了。


到了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李世民要征辽了,才想起萧瑀,又让他第五次拜相。结果过了一年多,又把他赶出京城,弄到商州当刺史。没过几天高兴了,又把他召回来。


折腾来折腾去,又过了两年,萧瑀就去世了。因为萧瑀生前是太子的老师,所以他死后得到了一个优待,就是等李世民去世以后,他可以陪葬昭陵。


不过,李唐王朝对萧氏家族还是一直很好的。萧瑀去世以后,他的家族在这一朝,曾经出了八位宰相。


:

疾风知劲草的意思是什么( 疾风知劲草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本文标题和网址】疾风知劲草,什么意思?(疾风知劲草有几种意思) http://www.cqlxdl.com/news/103324.html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5月16日 星期二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