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句子迷文学网 > 精美句子>正文

关于布娃娃的说说(形容喜欢布娃娃的说说)

  • 手动整理
  • 2023-02-18 04:50:01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2331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6分钟, 内容均可免费复制哦!


又到一年父亲节,每当人们讨论父亲在孩子成长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时,我总是会想到前几年大热的一条新闻。新闻内容如上图所示,讲的是一位名叫Nils Pickert的德国父亲,陪着他五岁的儿子一起穿裙子逛街的事。

这件事发生在2012年,从报道本身和后续人们的评论来看,鼓励和肯定的声音成为了社会大众对于这则新闻的主流评价。大家普遍认为,这位父亲用身体力行的方式来力挺儿子的做法,是尊重孩子天性,勇于打破社会习俗枷锁的表现。

然而如果我们将故事中的主人公,和他/她们的穿着打扮进行一些重组后,再让大家来看这幅亲子游街图的话,人们的感受会不会产生变化呢?下面我想和大家一起来做这个联想游戏。

联 想 游 戏

*主人公若是:穿着漂亮衣裙的母女,或身着迷彩服的父子

这种搭配在生活中最为常见,我想大家很容易从这样的画面中,感受到温馨的亲子关系

*主人公若是:穿着迷彩服的母女

这个比较容易让人联想到,新时代女性的独立精神

*主人公若是:同时穿裙装的母子,或身着迷彩服的父女

前者比后者应该更容易上新闻,但大家的讨论大致会集中在“父母对子女的影响”这个话题上

*主人公若是:穿裙子的儿子和身着迷彩服的母亲,或穿裙子的女儿和身着迷彩服的父亲

无疑大家会认为,前一个组合在庆祝万圣节,而后一个组合是在过平常日子

可见,再不更换新闻内容和照片背景的情况下,只是通过转换主人公的性别和着装,就足以使人们产生完全不同的联想和感受。

人们嘴里常提到的,女/男孩要有个女/男孩的样子。其实说的就是人们平日里会对性别角色行为产生的某个预期。然而这种预期的产生,到底是基于科学的判断,还是社会偏见的影响,就需要我们仔细分析了。

不过在开始我们的讨论前,需要先澄清一个概念,说说到底什么是孩子们的性别角色行为。在发展心理学范畴内,性别角色行为是指在日常生活中 ,孩子们遵守文化成见,把物品/活动/角色或特质与性别相关联的行为。比如女孩子爱穿着公主裙玩儿娃娃的行为和男孩子拿着玩具枪在房前屋后打闹的行为就都是通常情况下,被成年人认可的孩子们的性别角色行为。

环境对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影响

1

大量证据表明,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的性别角色行为偏好:

首先,父母的教养就会为孩子提供大量与性别相关的世俗成见。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为孩子选玩具时,男孩子们就更容易获得那些强调运动和竞争的玩具(枪/足球/赛车模型),而女孩子则更多的得到强调抚育和外表魅力的玩具(娃娃/首饰和公主裙)。

而如果父母看到,自家姑娘把自己挂在高高的树枝上摇来晃去时,大多数父母都会觉得这不该是她参与的游戏。另一边,那些在生活中表现出“娘娘腔”的男孩子,也会引起父母的担忧和焦虑情绪。

可以说父母对孩子们展现出的性别角色行为的态度,对孩子们形成性别角色行为偏好,是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的。

其次,学校的教育体系又会帮助孩子们进一步扩展和固化他们从父母身上学到的这些理念。虽然“有教无类”是所有老师都在遵循的教育准则。但在学校里当孩子们从事体育运动时,被老师分为男生一组和女生一组,仍旧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而当老师试图鼓励孩子们冒险时,也更愿意让男孩子来做示范。但当需要孩子们安静下来时,女孩子们的行为就更容易成为表率。

社会大环境对孩子们理解并形成性别角色行为偏好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比如在一个人人都认为女性没有男性优秀的时代里,即使一个女孩子渴望跟同时代的男性一样成为科学家/飞行员的话,她在现实世界中也是找不到愿意接收她的高等学府的。这种现象本身就是在向所有女孩子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女孩子就该有女孩子的样子,“过界”行为是不会被社会接纳的。

由此可见,一个孩子所处的环境,会对他/她的性别角色行为偏好产生重要影响。

性别图式理论

2

更为有趣的是,儿童其实并非任人书写的白纸一张,他们在被环境塑造的同时,还会自动自发的形成自己对于性别角色行为的理解。

如图所示,当儿童在环境中获得了最初关于性别角色行为偏好的信息后,他们还会主动让自己的行为举止像“一个标准的男/女孩子的行为举止"靠拢。

以我女儿为例,在她滑冰的冰场上通常会交错出现两组人群。一组是女孩居多的练习花样滑冰的孩子们,另一组是男孩居多的打冰球的孩子们。虽然我女儿经常能看到练习花滑的男孩和打冰球的女孩,虽然我再三跟她强调这两项运动男孩和女孩都能参与,但5-6岁时的她就是非常坚定的认为,女孩子喜欢花滑,而男孩子更应该去打冰球。她是女孩子,所以她要练花滑而不去打冰球。

无疑,这个结论是在社会环境和我女儿自身认知发展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是一个非外界强加的,属于她自己的关于性别角色行为偏好的概念。发展心理学中的性别图式理论/Gender Schema Thheory,恰好解释的就是发生在我女儿身上的这一幕。

由此可见,孩子们之所以能够接受并认同“女/男孩子就应该有个女/男孩子的样子”的想法,既受环境的影响又与儿童自我认知发展相关。

此外,童年时期体内含有的正常激素水平,在影响儿童的游戏模式时,也会让男孩子喜欢粗野,吵闹的活动 ,女孩子喜欢平静温和的活动。

所以对一个身体健康,发育良好的婴儿来说,人们是有理由预判这个婴儿会在几年后,长成一个喜欢玩儿玩具手枪的男孩子,或者喜爱洋娃娃的女孩子的。

遗传对性别角色行为的影响

3

然而,正如文章开头的那则新闻所示。喜欢穿裙子和抱娃娃的男孩子,以及行为举止男性化的女孩子其实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而上文中提到的每一个观点,似乎对他们来说都不适用。

这是因为我们之前的讨论中,忽略掉了一个会对孩子们形成性别角色行为偏好长生重大影响的因素的不稳定性,暨遗传因素的不稳定性。

比如儿童自身激素水平的差异就有可能影响到他/她们对于性别角色行为的偏好:

洛杉矶加里夫尼加大学和健康科学大学的两位心理学教授就曾对“雄性激素是否与儿童对性别类型玩具的偏好有关系”这一话题进行过研究 。

研究证明,荷尔蒙在女性早期阶段对玩具偏好具有男性化的影响。也就是说,雄性激素水平高的女孩子(比如CAH女性患者)会表现出类似于正常男孩的行为模式。她们在平日游戏时,会更愿意选择玩具汽车/玩具枪,而对洋娃娃和过家家用的玩具兴趣并不大。

相关动物实验也表明,如果给怀孕的母体服用一定量的雄性激素的话,那么在多种哺乳动物产下的后代中,雌性个体都会表现出更加有活力更加好斗的行为,而她们对于照顾后代则缺乏兴趣。

与环境因素相比,显然遗传因素对于儿童性别角色行为偏好的影响更大。一个真实又极端的案例发生在一个被父母当作女孩抚养的男孩身上:

戴维作为一名已婚男性和一个父亲,在36岁时看上去与其他同龄男性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在戴维只有八个月大的时候,一次医疗事故曾经改变了他的命运。当时的一次手术意外,迫使他从一名基因和激素都正常的男性婴儿,转变成了一个名叫布伦达的“女孩”。

在14岁之前,戴维的父母都是把他当成女儿来养的。他的兄弟说如果他不走路,不说话的话,就是一个漂亮精致的小姑娘。

然而,他的诸多想法和行为却依旧像个男孩子。为此戴维的整个童年期都生活在各种困扰中,而在进入青春期后他不得不开始接受心理医生的治疗。在心理医生的建议下,戴维的父母在他14岁时 ,才最终决定将他在出生时, 曾是一名健康男婴的事实告诉他。

而得知真相后的戴维通过一系列的手术,最终换回了男儿身。并在20岁时与一位单亲妈妈坠入爱河成立家庭,还共同抚养了三个孩子。然而好景不长,虽然成年后的戴维貌似拥有了正常的家庭生活,但他还是无法摆脱少年时期带给他的困扰和痛苦。最终他在36岁时,用自杀的方式离开了这个世界。

可见无论环境如何努力的试图将一个婴儿打造成“人们心目中标准”的女/男孩子,都不应该违背孩子自身发展的特性。戴维的父母将他当作女孩子抚养长大的行为,本是为了保护在婴儿期就遭遇了手术意外,不可能再成为正常男性的婴孩。然而他们的决定最终却将戴维推进了无法自拔的困扰中,并使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后记

重要的事情最后说:儿童的性别角色行为和偏好一定是在环境,认知和遗传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

成年人尤其是父母,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天性(正如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德国父亲一般)。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让每一个孩子相信:This is a wonderful world,无关年龄,不分男女。

参考著作 :

Developemnt Through the Lifespan,4e 作者: Laura E. Berk

EXPERIMENTAL PSYCHOLOGY:A CASE APPROACH 作者:Robert L.Solso & M.Kimberly MacLin

编者按

这篇文章是我们公号的投稿原创文章。我们非常欢迎读者投稿,分享自己的育儿心得和故事,题材不限,风格不拘。感兴趣的请加我微信:mtrainierstore。

WM: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年,现居西雅图。




【本文标题和网址】关于布娃娃的说说(形容喜欢布娃娃的说说) http://www.cqlxdl.com/news/54020.html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16日 星期四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