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句子迷文学网 > 精美句子>正文

关于潮汕歌曲的说说

  • 手动整理
  • 2023-03-11 11:40:01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3207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9分钟, 内容均可免费复制哦!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蚁璐雅

如果说,听懂潮语可以让你认识潮汕,那么,听懂潮谚便能助你感受一代代潮人的智慧结晶,领略一番民俗历史和风土人情。上期,《潮人文脉》关注古韵方言,素有“活化石”“华夏遗声”之称的潮语引发许多读者的共鸣。本期,羊城晚报记者继续对话国家语保工程广东省首席专家、著名方言学家林伦伦,多角度探讨潮汕谚语的地位、特点、创新与传承,通过这串趣味押韵的潮谚密码,缓缓打开一幅潮汕人民生产劳作、文娱社交的生动画卷,从中挖掘潮汕文脉的丰富内涵。

万千潮人的智慧结晶

潮汕方言熟语是潮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潮汕民俗文化研究的宝藏,具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用词生动等鲜明特色,是潮汕人民在生产、劳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提炼而成,属于万千潮人的智慧结晶。

“它既是对当代存在的、活着的民俗事象的记录,是‘活生生’的,也可以是一种化石,唤起人们对已经消失或者行将消失的民俗事象的集体记忆。”早在30年前,林伦伦就开始研究潮汕方言熟语,并出版有《潮汕方言熟语辞典》一书。在他看来,民俗语言最能体现老百姓生活中的集体智慧,其中最甚者便是方言熟语——潮汕人民总结出来类似于格言的近万条潮汕谚语,表达了潮汕人民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林伦伦举例介绍道,一句“临檐水点点滴,滴滴无差池”,体现了潮人对家风教育是“润物细无声”式的言传身教的深刻理解;一句“生囝唔读书,不如饲大猪”,体现了潮人对后代读书、接受教育的重要性的高度认识;一句“千金买厝,万金买邻”,体现了潮人非常注重“择邻处”,深得“孟母三迁”的精髓,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潮汕日常生活和交流语境,离不开这些生动有趣的方言谚语、俗语等,由此衍生出猜谜、歌谣等民间文化产品,为语言穿上了一件件“迷人的外衣”。

这些每逢新春佳节、在城乡各处举行的潮语文化活动,成为许多人的语言启蒙课堂。回忆起少时搭台猜谜的热闹场面,林伦伦仍记忆犹新:“这些民间俗语都活在老百姓的心中和口里,老百姓喜欢,猜谜人俗语一出,咚咚咚三声鼓响,大家哄场大笑,其乐融融!”

潮汕文化的“浓缩包”

潮汕熟语通常包括惯用语(俗语)、成语、谚语和歇后语四大类。其中,谚语是方言和地方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潮谚的内容囊括方方面面,包含深层的文化底蕴及地方特色。它们的形成除了一部分来源于对前代文化遗产的继承外,大部分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所以它对人民群众的活动、思想和与此有关的客观事物和社会现象的反映就比较直接和全面。

“潮谚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地方性’。”据林伦伦介绍,这表现在潮谚所取譬的事物往往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使得潮谚说起来生动趣味、非常“接地气”。

梳理中不难发现,潮谚中经常出现一些潮汕特有的人或物:如“粿”“鲜薄壳”“庵埠老爷”等,还有“茶薄人情厚”中的“工夫茶”、“别人草粿别人糖”中的“草粿”……熟悉的事物让人读起来只觉妙趣横生,使潮谚在民众间得到快速传播。

另一方面,潮谚具有“音乐美”。林伦伦告诉记者,潮谚音节整齐匀称,不乏格律式的对偶句,同时几乎都押韵,读起来如“诗歌”般朗朗上口。

“潮汕谚语就是潮汕文化内容的‘浓缩包’,是‘一言以蔽之曰’,是推广潮汕文化最简练、直接的办法,值得推广。”林伦伦说。

紧抓时代契机 做好传承工作

近年来,汕头、潮州和揭阳都不约而同地把“文化”放到城市发展的重要位置。日前,刚刚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也多处提到,要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要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要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此基调上,潮汕各界越发加快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青少年教育相融合的前进步伐。

潮语作为串联起潮汕多项文化的语言基础纽带,早已有许多人为之发声。多年前,林伦伦就在《羊城晚报》粤东版上连续发表了《潮州话:潮人的精神家园》等多篇文章,反应热烈,潮汕三市的报刊、还有涉“潮”的网站几乎都转载了,这个“热度”让他意识到——原来广大读者爱看潮汕文化!

经过整理,同名著作《潮汕方言:潮人的精神家园》一书随后推出,林伦伦更在其中提出:要选潮汕方言词汇中有价值的、群众以前一知半解的东西来写,而且一定要把它写得通俗易懂,要能够“呾破(说破)”,使读者读后有“原来就是这样啊”的体会和感叹。

这只是潮汕文化传承工作的其中一个生动缩影。记者走访汕头书店发现,多个书店设有潮汕文化专区,《百载商埠》《潮汕英歌舞》《潮州工夫茶话》等“潮式”书籍琳琅满目,囊括传统建筑、潮剧、潮语、潮菜、潮人过番历史等多种类型。专区前也不乏小读者们在认真阅读和选购,一颗颗文化的种子正在下一代潮人心中默默播种。

“我的期望是,推动潮语和潮汕文化走进社会的视线中、进入娃娃们的脑袋里,全方位展示潮语和潮汕文化的优秀内涵。”林伦伦感慨道。

活用本土特色 争当“宣传员”

“潮谚的本土特色是我们要重点研究的内容。”林伦伦表示,“但是,我们同时认为,整理方言谚语,既要注意保留它的地方特色,又要尽量做到让外地人能看懂,甚至可以运用。”

近两年来,随着潮汕文旅热度居高不下,多处潮汕风景随着《四海》等院线电影走上了大银幕,八方游客接连走进潮汕大地,感受特色美食、传统建筑、非遗文化等。这期间,正是一个推广潮汕文化的绝佳契机,多种宣传载体各出奇招、百花齐放,生动的潮谚也应成为文化“宣传大使”的一员。

林伦伦提出,可以运用从实物到词语的方法,向游客推广一些简单的生活谚语。例如,吃潮菜时,教他“食鱼食肉着菜佮”(吃鱼吃肉得有青菜配,即应荤素协调);吃蚝烙时,教他“厚朥热火芳臊汤(香鱼露)”(制作时猪油要多放,火要猛,最后还得蘸点香鱼露吃);吃草粿时,教他“天顶浮乌云,草粿卖有存”和“草粿煠熟,天时变局”等等。“让外地游客在享受潮汕美食、感受非遗文化的同时,了解并学会潮语名称,这是推广潮谚的最好办法,也是最好的教学方式。”林伦伦说。

多元的文化传播不仅是“对外”,还要“对内”。对此,林伦伦表示,文化的传承不仅要“从娃娃抓起”,还应结合近年来国家发布的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相关政策,在潮籍青少年、儿童中“多模态”、多方法地推广传统文化,让潮语和潮汕文化走进娃娃们的心中;另一方面,还要找到适合年轻人欣赏口味的方式、模式来做好传承和弘扬工作。

【文脉释义】

潮汕方言的谚语,是指能够表示一定完整意思的句子,反映的是群众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经验之谈。其中不乏具有一定哲理性的内容,形式上趋于口语化,比较质朴。根据谚语所反映的意义内容,可以把谚语分为“生活谚语”“农业谚语”(农谚)“渔业谚语”(渔谚)“气象谚语”“经济商业谚语”“医疗保健谚语”“文化教育谚语”等。

潮谚是潮汕人民在千百年来的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流传下来的,它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语音音乐美的塑造、语义取譬的事物上又具有鲜明的方言和地方特色。

【文脉链接】

素材提供/林伦伦 整理/蚁璐雅

潮谚与多雨气候

七月初一雷公吼,大小奴囝骑马走。(雷公吼,谓打雷。奴囝,小孩。骑马走,指大雨将至,急跑避雨。)

九月雷,猪免槌。(槌,棍棒。谓九月打雷,大雨将至,猪不用人赶自己就跑回窝。)

狗反肚,爱落雨。(反肚,潮音boin2 dou6,意即肚皮朝天。爱落雨,快要下雨。)

沙蜢飞满天,大雨落唔离。(沙蜢,潮音sua1 mên1,蜻蜓。落唔离,下个不停。离,阳去声。)

天爱落雨蚁先知,鸟囝作窦上树枝。(知,文读为[di1];鸟囝,小鸟。作窦,做窝。)

潮谚与劳作经验

夏至,稻好试。(谓可以开镰收割。)

早田如绣花,晚田如放飞。(谓早稻秧苗要慢慢插,因天冷秧苗难回青成活;晚稻可以插快一些,因为天气暖和,秧苗容易成活。)

一担做地,赢过三担饲。(做地,指施基肥。意即种田放足基肥比以后追施肥料好。)

暝昏东,眠起北,赤鬃鱼,鲜薄壳。(赤鬃鱼,石首鱼的一种。鲜薄壳,一种小指大小的短齿贝,因壳薄而得名。暝昏,傍晚、晚上。眠起,早晨、上午。此指农历六七月间傍晚起东风,早晨吹北风,正好是赤鬃鱼和薄壳贝的当令时节。)

六月乌鱼存个嘴,苦瓜上市鳓鱼肥。(乌鱼,青鱼。存个嘴,指瘦而无肉。六月的青鱼不当令,而苦瓜上市时,正是鳓鱼当令季节。)

七月初七婆囝生,新出“癩哥”甜过虾。(癩哥,一种海鱼。甜,鲜美。婆囝生,潮汕民间的一个祭拜小孩保护神“公婆母”的日子,也叫“公婆母生”。指七月初七前后正是“癩哥”鱼当令时节。)

六月鲫鱼存支刺。(存支刺,极言其瘦,指不当令。)

潮谚与价值观

铜钱出苦坑。(意谓金钱是用艰苦的劳动换来的。)

白饭好食田着作。(即“米饭好吃田要种”,有“不劳动者不得食”的意思。)

惜脚惜手,饿成蛤虯。(脚,训读为“骹”,音[ka1]。蛤虯,小青蛙。不劳动者没收获,所以活该饿肚子。)

天晴着预落雨米。(比喻年景好时不能大手大脚,要留一点儿积蓄,以防不测。)

宽时物,紧时用。(平时用不着的东西不要随便丢弃,留着总能派上用场。)

家无三分。(意谓一个家庭经三次分家之后,家产就分没了。)

兄弟一条心,田塗变成金;兄弟唔同心,无钱买灯芯。(田塗,泥土。)

卖田卖地,缴囝学识字。(缴,供。“识”训读音“北”[bag4]。)

读家己书众人惜,博家己钱众人恼。(家己,音“胶几阳去”[ga1gi7],自己。博钱,。“博”音“播阳入”[buah8]。惜,疼爱。恼,音“卤”[lou2],恨。)

天地补忠厚。(补,裨补,谓帮助、保佑。)

老实终须在,积恶无久耐。(老实者终有好结果,作恶者好日子长不了。)

人爱长交,数着短结。(交朋友要长久,账可要常常结。)

买卖算分,相请无论。(做买卖时一分一厘也要算清楚,但请客时就不计较了。)

父母严条,囝弟粗枭。(父母太凶狠,孩子也将学得蛮横。)

潮谚与民间传说

五月未食粽,破裘唔敢放。(粽,粽子,潮俗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此前天气还有可能冷,棉袄尚未敢收藏。“裘”音“嗅阳平”[hiun5],也叫“棉裘”。)

庵埠老爷大细目。(老爷,神像。据说潮安县庵埠镇以前有一庙中的神像眼睛一大一小。“大细目”,比喻人偏心眼。)

块脾孬过丁成发。(丁成发是潮州名医,医术高明,但极有个性,脾气不好。潮人说人脾气不好常用此谚。)

老识字掠无蟛蜞。(掠,捕捉。蟛蜞,音“马阳平其”,生于海滩的一种小螃蟹。传说有个书生因家中贫寒而不得已跟渔民到海边捉蟛蜞。见大堤上立一海禁之官府布告,遂不敢下海,自然也就捉不到蟛蜞。渔民目不识丁,故无视禁令,反而人人满笼而归。此谚后来常用来讥讽拘泥成规、办不成事的书呆子。)

潮谚与批判意识

乞食身,阿官嘴。(身为乞丐,却不自量力,像官家一样穷讲究吃喝。)

人身猪哥头,赶人赴彩楼。(猪哥,配种公猪。彩楼,旧时文学作品中描写权贵家选女婿,多搭彩楼,以抛绣球形式进行。赴彩楼,指前去参加应选。此谚淋漓尽致地嘲讽了不自量力者的嘴脸。)

【文脉一周】

3月4日下午,由汕头市文体局主办的“非遗进校园活动”走进汕头市外马二小,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讲解与体验,让学生们有机会近距离地认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继而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担。

3月4日,潮州市举办“2022潮爱出发——潮州市关爱独居困难老人行动”启动仪式,推出“1+N”包联关爱制度,即建立一套独居困难老人预警呼救监测系统,为老人们开展N个服务志愿活动,进一步夯实独居困难老人关爱工作,协助解决其生活上的“急难愁盼”问题,营造老有所养、老有所敬、老有所爱、老有所助的社会氛围。

3月4日上午,揭阳市文明办、团市委、市巩卫办联合在市区青年文化广场举行揭阳市志愿服务轻骑兵成立暨2022年千场志愿服务进社区(村)活动启动仪式,号召广大市民和志愿者学习雷锋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广泛开展各类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

近日,汕尾市三大国家级非遗稀有剧种(白字戏、正字戏、西秦戏)正式进驻星海音乐学院公共选修课《戏说海陆丰 探秘红土地》,该课程传播了海陆丰古老戏曲文化,促进了汕尾戏曲事业得到持续性的发展,为繁荣发展戏曲事业打下良好基础。(祖颖)

总策划 / 汪一洋 杜传贵 林海利

编委会主任 / 曾颖如 孙爱群 孙璇 胡泉

主办单位 /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羊城晚报社

本期统筹 / 马汉青 姚志德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朱光宇




【本文标题和网址】关于潮汕歌曲的说说 http://www.cqlxdl.com/news/59366.html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16日 星期四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